企业集群与温州民营企业集群创新环境的营造

作 者:

作者简介:
夏晓军,男,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现就读经济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原文出处: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文章对企业集群的定义作了较为全面的解释,并概要介绍了温州民营企业集群的现状。结合集群的实际情况,着重从政府、行会、企业三个层面对如何营造集群创新环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3 年 08 期

字号:

      一、关于企业集群

      企业集群在英文文献中称为local clusters of enterprises或industrial clusters,在我国学者的表述中因各有侧重,有“企业集群”、“企业群”、“产业集群”、“产业群”、“簇群”、“产业群落”、“块状经济”等称谓。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教授在1990年提出了著名的钻石理论和集群战略,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引入了生物学的“集群”概念,指出集群是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国内学者仇保兴在《小企业集群研究》一书中认为小企业集群是克服市场失灵和内部组组失灵的一种制度性办法,即一群自主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小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组织,这种组织的结构介于纯市场和层级两种组织之间,它比市场稳定,比层级组织灵活。综观国内外的有关论述,笔者认为,企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同处在一个特定产业领域或相关产业领域的一组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具有产业特性和区域特性,在产业特性上,可分为高科技企业集群和传统企业集群;在区域特性上,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个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层面的区域复合体。如企业集群内的企业由于地理接近性和业务联系(垂真的前向或后向联系、水平联系)而相互合作与竞争;政府部门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而形成制度环境;金融机构对企业的创建、生产、销售、研发等进行信贷与风险投资;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促进企业间的网络联系而成为纽带;大学、研究所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知识、技术、人才而形成合作网络。

      二、温州民营企业集群概况

      温州被誉为民营之都,现民营工业企业数已占全市工业企业数的99%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的产值也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8%以上。同时,温州民营企业的集群化现象又非常明显,据温州市统计局的统计,在集群氛围较为浓厚的柳市、瓯北、塘下、龙港等30个经济强镇的集群经济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2001年,温州市15个入选省百强乡镇的民营企业集群的产值已高达800亿元,平均为53亿元,比其它乡镇高出近11倍。

      起步于家庭工业的温州民营企业集群,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一镇一业”的轻加工制造为特征。具体说,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到1986年的十大商品产销基地的出现,温州家庭工业“拾遗补缺”,创造了独具一格的“小商品、大市场”的经济格局,是温州民营经济“以数量求发展、形成规模”的阶段,标志着温州民营企业集群的基本形成。而从1987年至今,则是轻工产业欣欣向荣,是“以质量求生存、赢得品牌”的阶段,昭示着演进中的温州民营企业集群已经跃上一个新的平台。正如上表所示,经过20多年的健康有序发展,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鞋、服装、低压电器等15个轻加工制造企业集群已遍布城乡,2001年的产值高达1268亿元。

      三、温州民营企业集群创新环境的营造

      2001年温州主要民营企业集群情况汇总

      

      就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而言,温州的民营企业集群是有竞争力的。但如何持续并创新竞争优势,环境的营造是至关重要的。马歇尔曾经说过:“从事同样的需要技能的行业的人,互相从邻近的地方所得到的利益是很大的。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也学到许多秘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的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法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熊彼特认为创新不是孤立事件,并且不在时间上均匀地分布,而是相反,它们趋于群集,或者说,成簇地发生,这仅仅是因为在成功的创新之后,首先是一些接着是大多数企业会步其后尘。在温州民营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是符合上述经典论述的。譬如,1980年的苍南金乡发明了挂户经营方式,短短一年内,全镇农民竞相仿效,出现了2500多个家庭工业户,形成了一个以标牌生产为核心的企业集群。在家庭工业和个体工商户迫切需要发展空间时,挂户经营发挥了“制度赎买”的作用,减少了制度转换的摩擦成本,为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缓冲机制。

      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界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认为地区间的分工应建立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政府应积极支持和促成这种分工的形成。但就集群的发展而言,现行的理论和政策往往强调政府的规划力量,忽略挖掘内在的区域发展潜力,忽略市场力的作用。波特的钻石理论则强调企业和市场的作用,低估了政府的作用。笔者认为,政府、行会、企业三个层面相辅相成,将共同促成集群创新环境的营造。

      1、政府层面的有所为有所不为问题

      波特的研究证明:政府政策会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竞争优势,它的影响力可正、可负。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政府在集群创新环境的营造上,应当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集群竞争力的形成往往需要10年或更长的时间,而地方政府的任期制和官员的政绩考核直接导致政策的短期化,不重视长远规划,不顾及地方特色和集群个性,做强扶优单个企业,选择短期内见效的直接补贴、贸易保护或促成企业合并,等等,都将使集群创新的机能受挫,并腐蚀区域经济的平均生产力。政府应该认识到,一个企业集群的成功,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市场力量而非政府的决策。在民营企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温州地方政府可以说是“无为而治”,这恰恰起到了正向作用。政府该做并真正有助于集群发展的是,创造生产要素,制定鼓励竞争和提升需求质量的政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