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3)03-0059-08 现代企业重组思潮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美国企业面对日本企业崛起反思的产物。自重组兴起以来,其特点、性质时有变化,但其受欢迎的程度一直不减。很多人认为,美国近十年的经济繁荣就主要得益于美国企业的战略重组。在我国改革中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是市场的弄潮儿,也是重组的主要探索者。由于乡镇企业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其重组过程也带有自身的特色。本文拟从重组理论分析着手,分析企业重组的发生和运作机理,并通过对部分乡镇企业重组的案例分析,揭示乡镇企业重组的规律,为乡镇企业重组提供理论依据。 一、企业重组理论 从一般意义上看,企业重组(Restructuring)是指企业为提高自身运行效率和竞争能力而对企业间或单个企业内各类要素进行整合和分拆的大规模、一次性优化组合过程。这一过程既包括企业间的重新组合、分拆,如兼并和收购(M&A);也包括对企业内部资源的重新组合,如企业流程再造(Reengineering)。前者涉及到企业产权变换和资产的重新组合,后者主要是企业内部资产的重新组织。本文所涉及的重组,多指前者,即企业间的合并与分拆。企业重组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资产或产权的重新组合。事实上,企业重组还包括企业管理方式、供销渠道、技术、文化等方面的重新整合。 (一)重组的历史沿革 企业间的重组,可追溯到商业活动产生之初。最初的重组形式是企业间的联合,如企业间形成的价格和生产配额联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的卡特尔和辛迪加[1]。这两种重组形式虽然在市场上初步形成企业联合,但成员企业在法律上仍然保持相对独立,其操纵市场的目的也与现代意义上的重组大相径庭。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先后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兼并重组浪潮[2]。如果说在第一次重组浪潮中企业重组的动机主要是扩大生产规模的话,则第二次兼并浪潮中企业购并的动机已上升为争夺在一个经济部门中的主导地位,重组方式也从以横向兼并为主变为以纵向兼并为主。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第三次兼并重组浪潮主要缘于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的平稳增长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新成果推动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在这次重组浪潮中,混合兼并占据了主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第四次企业重组浪潮则是距今为止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推动这次重组的直接动因是日本企业的崛起造成的企业竞争力量重构,由此造成的美国企业的反思,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竞争格局的形成。 我国的企业重组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并先后经历了两次重组高潮[3]。第一次重组高潮发生在1988年至1989年间,重组动力主要来源于政府,重组方式主要是政府撮合,重组范围主要局限于同行业、同地区企业,主要目的是消灭亏损企业。1992年以后发生的第二次兼并重组高潮一直延续至今。与前一次重组潮不同的是,这次重组主要是以产权市场为依托展开的,企业自主成份有所增加,重组的形式也开始多样化。 (二)重组理论的进展 1.规模经济论 通过购并重组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最佳规模经济的要求,使其经营成本最小化,是重组的重要动机之一,也是在规模经济点越来越大的条件下企业达到经济规模点的便捷途径。施蒂格勒认为:“随着市场的发展,专业化厂商通过购并其竞争对手的途径成为巨型企业是现代经济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4]。” 2.交易费用论 交易费用论者从市场与企业交易成本的差异来解释企业重组。如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的兼并模型[5],分析了兼并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及对兼并的选择;享纳特和帕克(Hennart & Park)[6]、卓和拍德马纳翰(Cho & Padmanabhan)[7]等人从收购和自建的成本差异角度分析兼并,认为兼并与否取决于二者成本之差。 3.协同效应论 协同效应论者从经营协同、管理协同、财务协同等方面解释企业重组。威廉姆森、阿罗等人特别重视经营协同,认为企业通过横向或纵向一体化重组,将同一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合并在一起,可获得各种不同发展水平的更有效的协同[8]。财务协同理论则从资本成本的角度考察重组的效果,如希金斯(Higgins)和斯考尔(Schall)的“债务共同担保理论”和斯塔普莱顿的期权定价理论[9]。管理协同强调专业化分工、合作与优势互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略协同观。安索夫(Ansoff)分析了产品组合战略的协同作用[10],伊丹广之(Hiroyuki Itami)则从企业资源有效利用的角度,运用隐形资产的概念来解释企业重组的协同效应[11]。 4.价值低估论 价值低估论主要用来分析收购,认为当目标企业的价值被市场低估时,收购是有利的,反之则不利。具体地又有短视理论和重置成本论,前者考虑企业的长、短期价差,后者考虑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差。最有代表性的有托宾(J.Tobin)比率理论[12]。 5.市场势力论 该理论认为不断扩大的企业规模会强化企业的市场势力,可以增强企业对环境的控制与影响力,从而增加企业长期获利机会。企业购并重组提高了行业集中程度,当行业出现寡头垄断时,垄断企业即可获超额垄断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