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金喜 浙江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

原文出处:
乡镇企业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3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产业集群,又称专业化特色产业区或集群经济,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从国际经验看,产业集群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改革开放以来,这一产业组织形式在我国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与应用,培育和发展了大批的乡镇企业,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与此同时,乡镇企业集群的内在不足与外部约束也随时间的推移日益显露,有不少的集群甚至因此而锁定于既往的发展路径之中,严重地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理清乡镇企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分析集群经济的成就与问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集群经济的发展实质,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集群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从乡镇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入手,剖析集群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并试图展望集群发展的未来。

      乡镇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乡镇企业集群,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从其运行态势看,主要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1.单体规模小,总量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集群企业,大多是资产规模在百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但由于聚集区汇集了上千家甚至上万家企业,其总量规模非常可观。如在浙江诸暨大塘的袜业产业区,虽然80%以上的企业资产量在50万元以下,户均袜机拥有量仅为8台,但8000家袜子生产企业、2000家配套企业的整体协力,使大塘的袜业产量达到50亿双,产值近百亿元。据统计,2001年仅浙江省年产值超亿元的集群性区域就达519个,平均规模高达11.5亿元。

      2.企业网络发达,分工协作较强。在块状经济集聚区,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要求,建立了多种多样的联合与协作关系。在产业内部,形成了以专业化协作为基础的产前、产中及产后多个环节密切相联的产业链;在产业组织上,一批优势企业通过发挥其在市场营销、品牌、管理、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与一大批小企业以紧密或松散的形式联合,形成网络化的区域经济体系。同时原辅料供应、科技人才、信息、交通运输、通讯、金融保险、饮食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社会化服务。如湖州市织里镇童装特色产业区,就是由6600家童装生产企业、466家印花企业、1021家绣花企业、872家面料辅料企业、39家缝纫机配件户、37个联托运站共同组成的一个错落有致的区域性生产体系。

      3.产业与专业市场联动性强。几乎每一个块状经济聚集区都伴生有相应的专业市场。专业市场以大量提供类似产品,吸引外地客商进入,并通过产品信息、交易信息和技术信息的密集分布,以及对信息高速的传导与扩散,有效地解决了中小企业交易费用过高的问题,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义乌的小商品市场、绍兴的轻纺市场和清河的羊绒市场等,通过“前店后厂”的方式,成功地带动了当地相关工业的兴起,又通过市场信息反馈和市场竞争考验,促进了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同时,由于这些特色工业在产品销售和更新换代速度等方面借助市场具有明显优势,又促进了专业市场的兴旺,呈现出特色产业与特色市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态势。

      4.企业快速成长,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有效的区域分工、发达的协作体系、完善的市场设施,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使部分实力比较强的民营企业由传统的中小型、初级加工型企业向“专、精、特、优”的优势企业和大型集团化企业发展,并涌现出一批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的知名企业。如温州的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台州的吉利、飞跃集团等,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区域内广泛的竞争压力、知识外溢和市场引力,还使区域初步出现了创新化和高速更新的特征。在中国轻纺城,新产品的提供也由过去的“3天出小样、5天成批量、7天上市场”,提升为“5分钟出小样、24小时成批量、48小时上市场”。

      5.行业分布广,区域贡献度大。产业集群在空间范围、行业分布、企业数量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相当强烈的成长性和扩散性,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持续增强。依托发达的产业集群,浙江有四分之一的县市进入了全国百强,并有17个县市位居百强县市前50名。广东、福建、江苏、山东等省入选的百强县市,有一半以上靠的也是企业集群的推动。

      乡镇企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

      乡镇企业集群强大的竞争优势,使集群区域总体上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在实际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集群不仅受内部负面因素的牵制,还受到了来自国际市场诸如技术壁垒和反倾销指控等的挑战。

      1.布局散乱,综合聚集效益不高。我国的乡镇产业集群,大多是农户通过“村村办厂、户户冒烟”、“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方式自发形成的。虽然乡镇企业布局应相对集中,在90年代就已形成共识,发展工业园区和聚集小城镇成为许多乡镇企业的自愿选择,但由于整个90年代村以下个私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小区建设遍地开花,块状经济布局分散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反而呈现加剧化的情况,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集群聚集效益的提高。

      2.企业形象意识不强,市场标示缺乏。集群企业经营者的质量、商标、品牌意识较淡薄,大量的企业没有注册商标,假冒他人商标生产的情况屡屡发生。1999年,浙江省乡镇企业103.09万家,私营企业14.64万户,但拥有注册商标的企业不到十分之一,拥有包含县级在内的各级知名商标的企业仅为218家。在这些企业中,通过IS09000系列认证的仅为328家,通过CE认证的仅为33家。企业标识的缺乏,使集群企业很容易为周围环境所混同,为区域外部负效应所拖累。

      3.企业创新能力薄弱,自主产权不多。乡镇企业集群的工艺大多是学习和模仿来的,原创性的东西很少。长期的跟随模仿获利行为模式,也使区域成员大多停留在简单的模仿上,而没有进一步从模仿走向创新,形成模仿——模仿创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径,致使区域长期停留在模仿型区域而不是创新型区域的发展怪圈中。在当今知识产权观念日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完全的模仿行为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压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