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簇群与中小企业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胡钧浪 惠州学院经管系 邮编:516015

原文出处:
特区经济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3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中小企业的发展出路:一个现实问题的提出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一支十分重要而活跃的力量,它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创造国民财富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成为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的基础部分。但是,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其本身所存在的缺陷以及环境的制约等,中小企业的效益比大企业明显要低。对于中小企业发展水平低、效益差的原因,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资金、人才、管理和制度环境四大因素是造成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外,中小企业产业组织结构上的问题是关系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甚至是战略性的问题。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在努力营造中小企业良好发展环境,给予其适宜的产业政策引导,以及加快中小企业管理和体制创新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簇群(enterprises cluster),利用企业集群优势获得竞争地位,提高中小企业效益。

      二、企业簇群相关理论和概念的简要回顾

      亚当·斯密最早从分工的角度描述了小企业簇群现象的存在。在《国富论》中,他描述道:工人所穿的粗劣呢绒上衣和牧羊者所用的剪刀这两种产品的生产,是由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基本单位的小企业群联合劳动完成的,因而他所指的企业族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成的群体。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1909)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企业簇群现象并将集聚因素引入到企业簇群的定义中。韦伯认为,集聚因素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自身简单规模扩张引起的产业集中化,此为初级阶段;第二阶段主要靠多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以完善的组织方式集聚在某一地域,并引发更多同类企业出现,这时,大规模生产的显著经济优势就是有效的地方集聚效应,从而实现地方工业化,这是企业集聚的高级阶段。由此可以看出,韦伯更着眼于企业集群这一空间组织形式的表述,即小企业簇群是在某一地域相互联系的同类企业的集聚体。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1920)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簇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企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马歇尔还用随产业规模扩大而引起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传播来说明企业簇群这种现象。在《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一书中,他指出了大量专业化中小企业地域集中和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在企业簇群内部,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地,使区域实现了规模生产,相应地,企业簇群创造了一个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对分工更细、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也相应增加,同时随着技术发展和需求变化,后福特制(Post-Fordism)生产方式的盛行,工艺过程日益高度专业化,这不仅为专业化生产商提供了很大的生存机会,还使他们实现规模生产,两者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高企业簇群的整体生产效率。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1948)也认为规模经济是中小企业簇群产生的原因。他提出任何一种产业都存在三个不同层次的规模经济,即单个厂商的规模经济;单个企业联合体的规模经济;某种产业在特定地方的企业集中的规模经济,这第三层次的规模经济正是中小企业簇群所具有的规模经济(scale economy)。迈克尔·波特(M.E.Porter,1998)则是从竞争优势理论角度去研究企业簇群问题。他认为中小企业簇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簇群更多地首先发端于一两家创新性企业,这一两家企业刺激了许多同类企业的成长,他用美国MCI和AOL这两家公司来说明华盛顿特区电信业群聚的现象。波特对中小企业簇群的界定是:某一特定产业(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区域,形成了一个稳定、持续竞争优势集合体;集合体的成员包括提供上游零部件产品的供货商,下游的各类分销渠道与客户,提供互补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具有相关技能技术等与该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和相关支持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质量标准机构、信息咨询、教育培训机构和贸易协会等。

      综合以上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簇群的阐述,笔者认为,所谓企业簇群或称企业集群(企业群)是指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的相关产业或某特定领域内大量相互联系的企业及其支持机构在该区域空间内的集合,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态,具有稳定、持续而强劲的竞争优势。

      三、国外企业簇群发展实践的有关例证与开放经济下我国企业簇群的分布特征

      企业族群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它不仅是产业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结果,而且凸显出了现代产业发展的某些特征。一个区域内某一产业的企业密度越大,产业上、中、下游环节的成龙配套程度越高,产业附加值链越完善,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就越强。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或企业簇群都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如美国加州硅谷集中了规模庞大的以微电子技术为依托的半导体制造及IT产业群。汽车制造主要集中在底特律;运动跑鞋都集中在俄勒冈。日本的钢铁业集中在阪神、京滨、濑户内海沿岸;德国的钢铁生产大多集中在多特蒙德、埃森和杜塞尔多夫等地;意大利的米兰则聚集了众多的时装厂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的瓷砖业,其产量大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0%,出口约占世界总出口额的30%。如此庞大的产业却主要集中在意大利北部一个不起眼的小镇萨索尔洛及其周边地区。集中在这里的都是一些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但集群优势使得这些中小企业飞速发展,形成一条完整配套的产业链条。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证明,发展企业簇群可以使企业在获得信息技术及所要的制度、协调相关企业和促进企业竞争能力与营销网络改善等方面运作起来更加有效,对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方面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簇群的最大优势在于使它们获得外部规模经济,通过外部规模经济克服自己内部规模经济的弱点。

      我国具有现代产业意义上的企业簇群现象主要是近20年内形成的。集中度较高的地区分别是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5省,仅广东一省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就有28.8%。产业集中度高的均是一些充分竞争型的产业,而且中小企业占了绝大多数。从企业簇群的分布情况上看,我国典型的企业簇群及集群区域的形成和开放经济(沿海开放省份)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即凡是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企业簇群特征就比较突出,反之就较弱。经济开放度较高的地区,如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家用电器等行业),江苏的环太湖地区(纺织业等),浙江宁波、温州等地区(服装等行业)和福建闽东地区(电器、制鞋等行业)都处在沿海开放区域,因此,经济的开放性是企业集群的必要条件。另外,发展企业簇群应着重发挥区域内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与创新能力,追求适合于本区域具体特点的产业发展道路。中小企业簇群在市场竞争方面的一大特点就是发展特色产业,实行“一镇一品”的企业簇群战略(详见表1、表2)。企业不是在整个行业全线出击,而是选择某种产品系列或某一消费者群作为目标市场,或在产品价值链的某一环节上成为大公司,甚至跨国企业全球生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厂商,依托大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从而扩大其市场份额并为拓展国际市场铺平道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