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2)12-0016-06 一、问题的提出和个案的选择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20世纪80年代,最为引人瞩目的是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并驾齐驱。时至今日,苏南乡镇企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对农村经济组织与制度建设有何启迪?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常熟市乡镇企业组织与制度建设问题进行了调查,并重点对地处该市蒋巷、梦兰、康博、常南村的4个企业进行了个案调查。这4个企业分别创造了波司登、梦兰、隆力奇3个中国驰名商标和1个江苏省名牌,企业老总都兼任所在村的党支部书记,分别被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农村新闻人物。一个县级市农村中有如此多的知名企业,对其进行调查和分析,其结果自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由“碧溪之路”认识苏南模式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分析苏南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转换,必须对苏南模式之形成予以考察。而常熟市碧溪乡(1986年4月起改称镇)走出的“碧溪之路”,正是苏南模式形成之路。因此,本文由“碧溪之路”来认识苏南模式。 20世纪80年代初,碧溪是常熟市的一个乡。碧溪人走出的“碧溪之路”,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1984年2月22日中央电视台播放电视片《欣欣向荣的碧溪乡》;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离土不离乡 进厂不进城 改造旧乡村》为题,对碧溪乡发展农副工建成新型集镇进行报道,并编发了编者按;27日《新华日报》发表新华社记者的文章《碧溪之路》,并编发了编者按。1985年3月至1986年5月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万里、乔石、习仲勋、姬鹏飞、费孝通等先后到碧溪考察,对“碧溪之路”予以充分肯定。这期间,新华社和全国200多家报纸、杂志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对“碧溪之路”进行宣传报道。参观者纷至沓来,全国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内50多个民族的代表,以及国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朋友共15万人次来此参观考察,“碧溪之路”闻名遐迩。 “碧溪之路”是一条什么路?我们可以从中央领导同志视察碧溪时的讲话或题词中得到最权威的答案。1986年1月8日,李鹏同志到碧溪视察时指出:碧溪乡以集体经济为主,工业经济为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并题词:“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亦工又亦农,集体同富裕,镇小信息通,建设两文明。”1985年11月16日,习仲勋视察碧溪时题词:“碧溪之路大家走。”1986年3月30日,姬鹏飞视察碧溪时题词:“农工并举,共同富裕”。1986年5月11日,费孝通视察碧溪时题词:“城乡结合,工农相辅,人杰地灵,国富民强”。 对“碧溪之路”的肯定,实际上也是再次对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关于农村要不要发展社队企业(1984年3月起改称乡镇企业)的一场公开大讨论(注:随着社队企业的日益壮大和发展,这一生命力强大但在新旧体制交替环境中继续闯路的实业领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由于对发展社队企业历来就有不同的认识和争议,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后的一两年间,又一度出现过一场以全国社队企业发展最快的江苏省无锡县为对象,围绕着社队企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在报刊上进行公开辩论。当时,理论界、经济界和关心社队企业发展的不少权威人士奔走无锡县等地进行考察或调查,各自得出了结论,有高度赞扬,也有非议指责。1979年的《理论研究》、《经济研究》、《经济管理》、《农业经济丛刊》、《工业经济丛刊》、《中国金融》、《南京师范学院学报》等中央和地方的报刊都发表了不少评论社队企业的文章;红旗杂志社《内部文稿》、《人民日报》也发表了通讯、评论,新华社记者在《新华日报》撰文《为无锡县社队工业申辩》;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还专为这场争论编辑出版了《江苏社队企业经济文选》。这场广泛而又激烈的争论,主要是围绕社队企业要不要大发展的问题,其赞成或是反对的意见主要集中在社队企业发展方向、“以工补农”、社队企业的计划外生产、社队企业的利润转移、无锡县发展社队企业的经验是否有代表性等方面。)下了结论。 “碧溪之路”是怎样走出来的呢?碧溪工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凭着碧溪紧靠上海、交通便利、商品经济发达、从大城市退休和下放的老师傅多等有利条件,从一个队办五金厂起家,采用“母鸡下蛋”的办法,很快办起一批社队工厂。但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办社队企业的风险很大,“开山鼻祖”——碧溪五金机械厂曾被斥为“以小挤大”、“挖社会主义墙脚”而一度关门。20世纪70年代末,碧溪人抓住机遇,大胆创新,致力于农工副业协调发展,闯出“碧溪之路”。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以针织为主,机械、建材、电器、塑料综合发展的乡镇工业结构。农民早、中、晚在家忙农业,三班倒做工业。20世纪80年代碧溪形成以针织为主的工业结构,除离上海近等原因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当地棉花生产水平较高(注:1974年全国棉花枯萎病防治协作现场会在碧溪召开。1978年碧溪公社培育出既抗枯萎病,又能保高产的棉花新品种,经省农科部门鉴定,命名为“碧抗一号”。1979年2月,常熟县召开由各条战线代表和四级干部参加的群英大会,碧溪公社荣获省棉花高产奖500元及县奖2吨农用卡车1辆。1982年4月全国棉花会议14省、自治区及60多个棉花县(市)的160多位代表到碧溪参观薄膜覆盖育苗新技术。)。1984年底,碧溪乡农、副、工三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成为常熟市首批亿元乡,常熟市委、市政府奖励乡政府轿车1辆,并给书记、乡长记功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