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乡镇工业园区 加快市郊工业化进程

——关于武汉市乡镇工业园区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海涛 中共武汉市委政策研究室

原文出处:
学习与实践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3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建设乡镇工业园区是乡镇企业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机制创新、结构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具体表现,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农村经济乃至区级经济的一个战略性选择。目前,武汉市乡镇工业园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困难较多,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对症施策,迎难而上,扎实工作,才能尽快实现乡镇工业园区建设的突破。

      一、武汉乡镇工业园区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截至2001年底,武汉市共有建成和在建的乡镇街工业园区10个,村级工业园区22个。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武汉乡镇工业园区的建设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园区建设得到了有关部门和部分区乡镇的高度重视。全市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乡镇企业局,带头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乡镇工业园区建设。在近年的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工作中,始终把工业园区建设当作一项重点工作紧抓不放。部分区乡镇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率先调整经济发展思路,狠抓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有力地带动了经济发展。

      二是园区建设的思路比较明确,特色比较明显。沌口街民营科技工业园,以发展高新技术为方向,突出民营经济特色,积极实施“大开放、大招商、大突破、大发展”战略,坚持高起点、大投入、宽领域开放引进,建设高标准的民营科技工业园区。和平乡铁机工业园依托和平家具大世界,推出前店后厂战略,首期开发300亩,兴办工业园,吸引一大批如“联乐”、“昌盛”等知名家具制造商来此集聚,形成“扎堆效应”,目前,已成为湖北省最大的家具制造基地。为充分利用“城中之村”的空间优势,和平乡对全村1500亩土地,重新进行规划,将实施全方位开发,大手笔建成三园:一个500亩的家具工业园,一个500亩的高新科技园,一个500亩的“三鲜”(鲜花、鲜奶、鲜活特色水产品)农业园。此外,已经全面启动的黄浦科技园石桥发展区、永丰乡磨山村工业园,部分启动的江堤乡工业园等,都在制定或实施具有特色的园区总体发展规划,规划指导思想明,目标定位准,核心是利用优势,整合优势,建成各展其长的发展园区。

      三是园区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在硬环境建设上,各地园区依靠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了崭新环境。黄浦科技园石桥发展区在半年多的时间内,通过银行贷款、村民土地股权量化、土地转化变现、施工单位垫资等多方筹资,先后投入16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沌口街民营科技工业园从园内第二组团开发起,就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打破街、村界限,吸纳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在软环境建设上,各园区皆有其招。江夏区流芳街工业园成立了由区委、人大、政府分管领导及组织部、国土局等部门组成的协调领导小组,对园区建设营造两条“隔离带”:一条是集中征地、自主施工,把入园企业投产前的工作与农民隔离,减少麻烦,加快进度;另一条是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把入区企业与相关部门隔离,提高效率,维护权益。

      四是园区经济效益开始显现。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截至2001年底,全市乡镇工业园区入驻企业253家,一定程度地优化了乡镇企业产品、产业和布局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转移了农村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全市乡镇工业园区共吸纳从业人员2.09万人。同时,壮大了区乡财政收入和经济实力。去年,全市乡镇工业园区实缴国家税金1.47亿元,占全市乡镇企业的19.5%。部分乡镇工业园成为当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

      二、乡镇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目前,武汉市乡镇工业园区建设虽然有所发展,但仍然只能说是处于起步阶段,困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

      一是发展规模太小。全市除武汉开发区、江夏区、洪山区等地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有了一定规模外,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引起重视。据统计,目前全市有乡镇企业10多万家,其中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也有18618家,然而,入园企业只有253家,且单个园区企业数平均不足8个,园区规模太小。全市65个乡镇街、2028个行政村,仅有乡级园区10个、村级园区22个,园区数占乡村数比例为1.53%。园区数量太少,不仅不能发挥土地使用的集约效应,而且使大量分散的企业低效益地蚕食着土地。

      二是规划用地制约。主要表现是规划滞后,用地困难,影响了乡镇工业园区健康发展。据调查,截至目前,多数乡镇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都未纳入当地城、镇体系进行总体规划。有的地方规划虽然已经制订,但由于不尽符合武汉市总体规划要求,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性详细规划还不够深化和完善,目前,还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正式批复,因此不能得以实施。如谌家矶街工业园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规划,因苦于不能批地,近几年发展受限,变化不大。各地普遍反映,园区建设存在划红线难、办农地转用难、办置换折抵难、办国有土地更难的“四难”问题,成为制约园区发展的瓶颈。三是投资环境欠优。从硬环境看,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建管水平还不高,经济功能还不够完善和强大。从软环境看,“三乱”有禁不止,据有的地方反映,园区办地和建设的收费项目、价格是本“糊涂账”,要什么给什么,说多少给多少。有的地方在引资过程中还存在农民“横扯皮”、部门“敲竹杠”、地痞“逞霸强”的现象,使客商缺乏投资信任感和安全感。

      上述问题和困难的存在,既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一是观念性因素。全市农村还有不少区乡包括很多市直部门对乡镇工业园区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严重不足,不少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视区级发展区,忽视乡镇工业园的思想观念。二是体制性因素。目前,武汉市乡镇企业局履行对全市乡企发展的指导、监督、协调、服务等职能,而乡镇工业园区发展涉及到用地规划、工商登记、税务征缴、环境保护等等,而在这些方面,乡镇企业局没有任何行政或执法权力。据各地反映,现在乡镇工业园区面临的多头管理、政出多门、难以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政策性因素。据调查,中央、省、市关于小城镇建设和乡村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在武汉市有的落实不够或者根本没有落实,比如城镇总体规划修编中的定位、有关用地的快速审批以及有关土地出让金的比例返还等等。四是投入性制约。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都必须有大量资金投入。然而近年来金融部门惜贷,对乡镇企业的贷款呈逐年下降趋势;有些园区市场化融资的路子没有打开。这种局面难以满足园区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导致园区发展较为缓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