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经理体制在民营企业的推行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春根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4

原文出处:
商业研究

内容提要:

职业经理体制是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领导体制的普遍形式。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在民营企业推行职业经理体制,对于有效提升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并逐步实现其从传统的家族经营模式向社会化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阐述职业经理体制的相关动因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目前引入职业经理体制存在的认识障碍和运作障碍,并提出了完善企业家市场体系等相应对策。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3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148x(2002)10上-0027-02

      职业经理体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西方,随着现代公司制度逐步成为企业制度的主流形式,职业经理业已作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主流群体而成为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国内,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经理体制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被人们所重视。与此同时,经过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粗放型发展,民营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力量,尤其在沿海地区,大批经营上规模、具有行业优势的民营企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对日益国际化的市场竞争,加速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提高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项新的重要课题,在民营企业中引进职业经理体制,正是民营企业通过制度创新,逐步从家族型经营模式向社会化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引入职业经理体制的动因分析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在西方旧时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古典企业逐渐演化为两权分离的“经理人员企业”,即企业家控制型的现代企业。到20世纪中叶,这种企业制度已成为西方国家经济中工商企业的标准形式,在这类企业中,高层经理人员不是凭借其所有权,而是凭借其经营管理才能在企业经营中取得支配的地位,这就是所谓的“经理革命”。经济学家分析这一场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为内容的“经理革命”的动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基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委托代理理论和基于生产要素禀赋的企业家人力资本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

      “经理革命”的背景是19世纪下半叶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企业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效率要求,而采取了公司制度的产权形式,使企业所有者(股东)数量不断增加,企业规模不断扩张,经营范围日益扩大。钱德勒认为,在这种条件下,如果仍由所有者控制和经营企业,一来会因为经营能力不足而带来效率损失,二来由于所有者数量众多,必然难以作出迅速决策,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并最终损害所有者利益。因此,企业所有者从自身利益出发,放弃了对企业的直接控制权,只保留了对企业财产的最终所有权和挑选经营者的权力,而把对企业的控制权委托给自己挑选的经理人员去掌握,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企业经营的社会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并催生了职业经理阶层这一独特的社会阶层,同时也引发了代理成本、“内部人控制”和对代理人的激励和约束的问题。

      (二)企业家人力资本理论

      企业家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了企业家才能的生产要素特性,为企业引入职业经理的价值和经营者报酬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马歇尔的古典经济学说认为,企业家是特定要素禀赋——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与其它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性趋势不同,人力资本这一生产要素具有报酬递增性趋势。现代企业理论中的人力资本概念是人力资本专用性,即人所具有的专门技术与技巧并拥有特定信息的性质。西方产权经济学家威廉姆森提出了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化的观点,他认为企业家人力资本只有产权化,才能使人力资本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人力资本的产权一旦发生“残缺”,企业家将关闭其人力资本,其经济价值立刻降低,甚至趋向于零,据此,他提出了企业家的剩余索取权的观点,成为职业经理报酬形成的重要依据。

      中国的民营企业,起步于改革开放以后的八九十年代,得益于短缺经济的市场需求和自身的产权清晰的驱动机制,在较短时间内,许多民营企业完成了初步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但是随着市场环境从短缺转向饱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大多承袭了传统家族经营模式的民营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来实现新的突破,增强发展后劲。而借鉴西方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具备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体制。从长远看,它是实现企业从家族制模式向社会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基础环节;从短期看,是迅速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民营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体制现存的障碍

      (一)认识障碍

      民营企业引入职业经理,动力来自于民营企业主,当前,许多民营企业主对于引入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态度尚不够积极,这与他们在引进专业技术人员或专业技术成果时那种求贤若渴的现象形成较大反差。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主要是认识上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一是重技术、轻管理。对企业家人力资本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战略价值认识不足;二是盲目自信。对企业规模扩大和经营环境变化对经营管理的新的更高的要求认识不足,不了解企业传统的家族制经营模式的弊端;三是急功近利。有的业主缺乏企业经营的长期战略规划,在引进高层管理人员时往往着眼企业短期目标,热衷于把对政府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的公关活动作为引进人员的工作内容,有的则期望通过引进人才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忽视对引进人员的运用上的科学的使用机制,有时因引进人员后短期不能见效而对这一工作裹足不前。应该说,造成业主这些认识上的偏差,有其自身认识水平的问题,也有外界环境的因素,例如,当前我国国企改制为公司企业时,由于股权结构不合理和治理结构不完善等引起的“内部人控制”的不规范现象,也是造成许多民营企业主对引入职业经理心存疑虑,甚至对公司制度产生怀疑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