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是以大企业为龙头形成的、以产业为纽带的集科工贸于一体的经济园区。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民营经济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推动和政策扶持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民营经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还一时难以改变“小、散、乱、低”的状况。因此,以工业园建设为载体带动民营经济发展,是改变民营企业现状的有效途径,而从中观层次,企业群落理论指导园区建设,推进民营经济专业化协作、形成整体规模效益,改变把单体企业做大做强的单一思路,则是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的又一重要思路。 一、企业群落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群落是与人类学中的部落相对应的生物学概念,其原义是指聚集在一定地理空间内的、相互之间有着特定联系的生物群体。企业群落是由生物群落延伸而来,是指企业在行业和空间上的集聚。企业群落实际是由一群承担专业分工、起协调和组织作用、中介和中小企业相结合而构成的有机体。如美国企业战略家波特就将企业群落定义为“按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原则形成的,既竞争又合作的若干企业在一个较小的地理空间内的集聚,是一种特殊的产业组织形式”。 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许多国家呈现出经济衰退迹象。与此相反,欧洲和北美少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依然保持平稳甚至增长,引起世人的关注。以波特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通过对美、意、德、法等国家一些经济活跃地区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大批中小企业通过发展相互之间高效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形成高度灵活、专业化的生产协作网络,既企业群落。依靠群落内旺盛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保持了地方产业的竞争优势。如意大利素有小企业王国之称,其数量之多,企业规模之小都是其他工业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平均工业企业从业人数为4.3人,仅为日本、美国的1/4,平均每个企业创造的产值也位居发达国家之末,但其经济总量却排位世界第五,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其小企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特征:(1)企业彼此在空间上的接近。企业间的距离从1公里到50公里不等;(2)由许多相同或相近行业的企业在区域内相对集中,大约每平方公里有50家企业,经济活动高度密集;(3)区域内企业从事相同、相似或辅助性的生产或经营活动;(4)由于上下游企业间的转包合同(纵向分工)和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横向合作),区域内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联系紧密;(5)企业之间在生产和经营上,有因地缘或亲缘关系形成的相互联合的历史;(6)区域内的生产商、供应商、经销商之间的联系不断发展,并完善成为企业网络;(7)区域内企业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上述特征使我们认识到,中小企业地域上的集中,相互间的专业化协作,是形成大产业、从而带动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发展民营经济过程中,以工业园为载体,通过民营企业向园区的集中,推进企业群落的形成,克服目前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缺陷和不足,提高其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整体规模效益,是引进企业群落理论与园区建设结合的初衷。 二、用企业群落理论指导民营经济园区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国外小企业在创造就业岗位、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内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已得到社会的肯定。如何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目前仍限于一般号召和政策扶持,在理论指导和实践中,要么从宏观(包括政策制定、提供设施服务等方面)入手,要么从微观(如市场准入限制的放宽)入手,而忽略了从中观层面的切入,即从区域和网络化角度对民营经济成长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事实上国内外的实践一再证明了企业之间的联系、组织程度的高低,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1.小企业区域内集中是发展企业群落,形成“小企业、大产业”的途径。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建立工业园区是产业相对集中,形成商品储运发散地,实行设施配套、统一管理和污染治理的有效措施。企业向园区的集中,又是形成企业群落的基础。企业间距的接近可以使经济活动高度密集,促进以经销商为龙头,与生产商、供应商联系的不断发展,形成以某一产业为纽带的企业群落。如意大利普拉特小城,19世纪开发了再生毛料利用技术,一举成为毛纺织生产基地。战后竞争加剧,企业纷纷落败。该城业主们把企业化大为小、解雇工人,并以机械和工具作价支付工人的工资和辞退金,鼓励其利用这些设备创办家庭工业,生产组织由集中型向分散型转变。使企业之间构成了以地域为基础的企业网络,逐渐形成了小企业相互联系的集群。由于小企业生产与家庭生活连成一体,当订货增加时,家庭成员转化为工人,企业职工人数自动增加;反之自动减少,形成了一个富有弹性的生产体系,被称为“可伸缩性的专业化产地”。根据我国普通群众素质较低、资金积累相对较少的特点,用企业群落理论引导小企业、家庭企业的创办,并向工业园集中,通过专业化协作形成产业群体,是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甚至是引导农民进城创业,形成“小企业、大产业”的重要途径。 2.有利于民营企业整体效益提高和创新能力增强。 企业群落的特点是将某一特定的最终产品制造过程,分解为众多的中间产品制造环节,分别由专业化分工程度较高的企业进行生产和组装。它使群落内部的每个企业都能从整体规模效益中分享到提供生产、销售、信息、辅助性服务等带来的收益,有助于提高分散的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再以普拉特企业集群为例,它们开始相互间缺少联系,经济效益一直不高。70年代,出现了商业中介“茵巴瑙托”负责销售、市场策划、产品设计、制定市场计划、采购和组织小企业生产。他们向家庭企业提供原料和式样订货,虽承担了一部分市场风险,但不用再承担设备投资的风险。中介商与企业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同组成了地域生产网络。如我国温州市柳市镇的1400余家低压电器生产企业。从单体规模上看,除少数几家大企业外,多数企业不具备规模优势,但由于区域内形成了分工和配套生产格局,散户生产一个或几个零部件,大企业装配整机,近年来尽管企业用地、用工、用水、用电成本一涨再涨,但全镇低压电器产品价格始终比国内平均水平低30%左右,形成的整体规模效益和自身收益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