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谢本书 云南省社科联副主席、云南民族历史系教授

原文出处:
云南学术探索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今年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

      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胜利,是人类进步事业的胜利。中国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的战争,是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还对打破帝国主义奴役压迫,推动世界一切殖民地和附属国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仅就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关于抗日战争开始的时间问题

      人们习惯地认为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芦沟桥事变,日军向河北宛平县城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是抗日战争爆发的起点。“八年抗战”(1937年到1945年)已经成为人们的一句口头禅。

      不过,当我们再作进一步思考时,这个问题就值得重新研究。我们知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摆脱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突然炮击沈阳,同时在吉林、黑龙江发动进攻,侵占了我国东北,加紧了侵略步伐。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一·二八”事变,向上海发动进攻。同年3月9日,日本帝国主义竟然炮制了“满洲国”。接着,日本帝国主义又向华北地区发动了进攻,中华民族处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

      尽管这一时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然而中国人民的抗日烽火却从此点燃。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号召全国人民武装起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工农红军接连发表宣言和决议,明确提出三个条件,即(一)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二)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三)武装民众,保卫中国及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完整。表示愿意在三个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武装,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一只到异常艰苦的条件下,独立地支持长达6年之久的抗日武装斗争。上海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北平、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的学生纷纷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并派代表团奔赴南京请愿,要求国民党政府对日宣战。上层小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也要求国民政府“改弦更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第26军1万余人,在董振堂、赵博生等领导下,响应中国共产党抗日号召,在江西宁都举行起义,并参加了红军。1932年1月,蔡廷锴、蒋光鼐率领国民党第19路军,违抗蒋介石的命令,在上海奋起抗战,抵抗日军进攻。19路军的抗战,曾得到中国共产党和上海以至全国各界人士的热烈支持。第二年,中国共产党与冯玉祥合作,组织抗日同盟军抗击日本对热河、察哈尔的侵略。1934年至1936年,中共中央率领南方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主力北上抗日,同西北红军汇合。1935年底,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中共中央号召“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总动员,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1935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推动全国的抗日战争。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张学良、西北军杨虎城两将军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抗日。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从而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追述“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历史,清楚地表明了这样的事实: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事实上已经开始。因此,应当认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不是1937年“七·七”事变,而应该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是八年,而是十四年。当然,我们不否认1937年“七·七”事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是一个关键性的时刻,虽然不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的时间,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间,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即全国性抗战)的起点。

      二、关于两个战场问题

      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客观上存在着两个战场,这已为历史事实所证明。否定两个战场,或者说还存在“第三个战场”(即所谓存在国民党“敌后战场”),都是经不起认真推敲的。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初,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掌握中央政权的蒋介石国民党实行了片面抗战的路线,因此全国全面抗战开始,主要表现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片面抗战。这一时期,国民党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它采取了正面防御的正规战。它的战略方针是以保守城市和战略要地为主要目标的阵地防御战,也就是单纯防御、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这种战略方针指导下,国民党当局运动大量的兵力,连续在忻口(太原)、淞沪(上海)、徐州、武汉等地进行了大规模会战,从华北到华东、华中形成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防御体系。国民党战场的这些会战,是打得相当艰苦,激烈的,仅在武汉会战中国民党官兵伤亡达20万人之多,日军伤亡为3万余人。这些会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有的也曾一度取得胜利,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在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日军直进到了武汉和广州,中国丧失了大量土地,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

      当国民党战场连遭失败、不断溃退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分别开赴华北、华中前线和敌后,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根据地,从而开辟了解放区战场。到1938年12月,解放区战场消灭了日伪军5万多人,牵制日军40多万人;八路军、新四军正规部队从4万多人发展到20万人;解放区总面积达20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6千多万。解放区战场配合了正面战场,起到了稳定全面战局的作用,粉碎了日军的“速战速决”计谋,使抗日战争成为持久的战争。

      1938年底,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解放区战场成了主要战场。在以后的几年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更成了抗日战争的主力军。从1938年到1945年,解放区战场抗击着侵华日军的58-75%,抗击着全部伪军的90-100%。在这些年代的抗战中,解放区战场作战12.5万次,毙伤俘日伪军171万余人。同一时期,国民党战场作战4.1万次,毙伤俘日伪军30余万人。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伤亡200余万人,国民党军队也伤亡200余万人(但溃散,逃亡占很大比例)。可见,两个战场是客观存在的,它们基本上是“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助”的。而在1939年以后,国民党战场日趋消极,蒋介石甚至还派兵向解放区发动数次进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