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芦沟桥事变前后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而作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河北师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937年7月7日的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一手策划的。在事变的前前后后,侵略者搞了一系列阴谋活动,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事端。其中有些事件,至今还鲜为人知。值此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为了回顾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若干具体史实,特撰此文。

      (一)“丰台失马事件”是芦沟桥事变的前奏

      远在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发动了新的进攻以后,就嗾使汉奸殷汝耕在通县成立了傀儡政权——“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国民党为了适应日寇所谓华北政权特殊化要求,指派宋哲元等人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把冀察两省置于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之下,成为变相的“满州国”。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就进一步地从事占领整个华北、灭亡全中国的准备工作。

      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略中国的计划,首先是围绕着北平西南丰台这一战略据点开始的。丰台位于京汉、京包、京山铁路的联结点。控制丰台,可使具有战略意义的芦沟桥和拥有机车修理厂的长辛店无险可守,而北平则失去了其西南屏障。

      1936年6月26日,中国29军38师冯治安的一支部队由张垣调往丰台途中有军马五匹被火车鸣笛惊散跑至日军营内。中国士兵前往日军营内索取马匹,被日军无理殴打。并说中国士兵进入日军营房是“侮辱日本国家”。经多次交涉,“冀察政务委员会”向日寇屈服,将原驻丰台的中国29军37师109旅217团第3营部队调走,以同师220旅第2营调入。29军军长兼“冀察政务委员会”主席宋哲元并对220旅第2营予以“训话”,警告该营士兵避免与日军发生“争端”。①

      “丰台失马事件”助长了日本侵略军的气焰。中国驻军调走后,日军则在丰台一带积极建筑兵营与炮垒。

      (二)“丰台冲突”是日军发动芦沟桥战争的重要步骤

      “六·二六”、“丰台失马”事件②是日寇谋取占领丰台的一次尝试,而“丰台冲突”则是日军占领丰台、发动芦沟桥事变的决定性步骤。

      1936年9月18日下午六时半,中国驻守丰台的第29军27师220旅2营5连的士兵,行军在丰台镇正阳街与一队日军相遇。由于双方士兵都不肯让路,日军骑马军官三人策动坐骑冲向第5连,当即踏伤中国士兵三人,并掠走第5连长孙香亭。之后,日军拉开队伍将第5连士兵包围并企图缴械。第5连士兵不肯屈服,攀登屋顶、寻找隐蔽物准备还击。

      在丰台镇外,中日双方援军在丰台西北大井村相遇。日军开枪射击,中国军队也开枪还击,冲突有进一步扩大的态势。与此同时,日本侵略军已占据了丰台镇内的重要街道,并强占了宛平县驻丰台之公安局。这时以宋哲元为首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出面,指派37师副师长许长林与日军联队长牟口进行了屈辱性的谈判。谈判达成的协议是:日军释放孙香亭连长;中国驻军全部撤出丰台镇。之后,中日两军列队相互交换队礼,互表“歉意”,外加以“团结”、“亲善”的讲话。

      “丰台冲突”的解决,使得中国29军第五连士兵“挥泪离营”,撤至丰台以南之赵家村。丰台周围五华里以内不再有中国驻军。日本侵略军则以一木清友大队约七百人进驻。正是这个一木清友大队,不久后发动了芦沟桥战争。

      (三)日本侵略者发动芦沟桥事变前夕的若干准备

      日军控制丰台以后,频繁地在丰台周围举行军事演习,并伴之以侦察地形,修筑军事设施。1936年10月间,日军以北宁路(京山路)铁路局长的名义,将丰台至芦沟桥间之六千华亩土地予以测量,并提出购买土地预算及修建兵营、飞机场方案上报在天津的日本侵略军军部。与此同时,占领丰台之日军还向中国的地主们进行宣传,表示愿以优惠价格购买这些土地。经日寇的天津驻屯军司令部、日本在北平的特务机关与宛平县政府交涉二十余次,日军购买土地的阴谋终未得逞。史称“十月圈地事件”③。

      “十月圈地事件”尽管部分地阻止了日本侵略者的扩张计划,但并未能制止日军在华北其他地区修筑军事设施的行动。与此同时,日军还在政治上强化其伪组织,编训“保安队”。在高唱“中日经济合作”的口号下,把大批日本商品通过走私途径运入中国境内。日本帝国主义的御用出版机关,把大量的吞并华北、扩大侵略战争的出版物运到中国出售。不仅如此,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灭亡中国,还制造舆论,为其占领中国寻找理论根据,并在日本人民中间煽动民族侵略主义。

      1937年6月24日,被任命为日本驻华大使的川越茂,在东京发表了离日谈话。他说:“中国应认清日本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以及‘满洲国’的生存和华北之间的必然联系。华北是为适应‘满洲国’的生存和发展之必然的命运而存在”④。

      7月1日,日本《外交时报》在题为《近卫内阁与对华外交》一文中说:“……日本自然不免随时对中国有所要求,这当然是由日本的产业情态、金融资本情态、支配国民的思想以及其他种种成份综合起来所冒出的欲求……。为国家的伸张发展起见,这种欲望无论如何总得发挥,所以对华外交不能不顺着这种实际的必要而进行……”,而“实际之必要,便应视为国家的生存权而加以推进”⑤。

      1937年6月30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苏边境黑龙江上的堪察资小岛附近击沉苏联炮舰一艘;7月7日,又以一队日伪军侵入苏联境内。其目的是转移国际视线,施放烟幕,为发动芦沟桥战争、大肆侵略中国做准备。

      (四)芦沟桥事变爆发前日寇在华北的兵力部署

      芦沟桥事变前夕,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拥有兵力一万人左右,战车64辆,飞机18架。其兵力分散布署在华北下列各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