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肖克、伍修权、杨成武、吕正操、王平、张震和李德生等七位抗日名将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地再现了半个世纪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 历史是最生动的教材。老将军们那沉重的回忆,深刻的思考,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老将军们告诉我们,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是历史事实,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50年后的今天,日本国内竟还有人巧舌如簧,想要开脱罪责,这是中国人民绝不能答应的。 老将军们告诉我们,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人民的空前觉醒和团结,也就不可能赢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百多年来受欺凌、受奴役的地位。 老将军们告诉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悲剧决不能重演。必须经常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发展和壮大和平力量,遏制和消除战争因素。 老将军们告诉我们,人民终究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是社会前进的推动者。凡是正义的和进步的事业必然要胜利,这是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和阻挡不住的。 莫忘历史! 李德生将军以打硬仗闻名,抗日战争期间他担任八路军129师385旅营长,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30团团长。他向记者讲述了著名的狮瑙山之战和马枋攻坚战。 1940年初,随着日本侵略军猖狂入侵中国,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大片国土沦亡。同年8月,八路军以迅猛之势,对华北各线敌伪军同时发起进攻,参战部队达100多个团,人数达40万人,这就是著名的“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对日军在华北的交通线进行总破袭,使日军陷于瘫痪。狮瑙山位于阳泉西南,是阳泉一线的制高点。战斗打响之后,我军为了保护破路部队,首先抢占了这个制高点,日军驻阳泉的第四混成旅团拚命与我军争夺。八路军防守部队是129师385旅14团和769团,指挥员是陈锡联同志。日军仗着人多势众,武器精良,潮水般地往上扑。激战之际,我带了一个连迂回下山,从敌人侧后翼袭击敌人。这个连就是1940年春天从黎城护送朱总司令的那个连,装备着清一色的缴获日军武器。这时敌人根本没有发现我们已经绕到了他们身后。一声令下,我们的轻重武器一齐开火,敌人乱作一团。这是干脆漂亮的一次歼击战,我方战士无一人伤亡。 狮瑙山攻守战打了十几个昼夜,我军浴血苦战,虽然伤亡很重,但是越战越勇,满山遍野都是敌人丢弃的尸首和钢盔。敌人组织了许多次进攻,甚至使用了毒气,都未能踏上狮瑙山一步,这是“百团大战”中一个重要的战役。 马枋攻坚战发生在1944年初。马枋据点是当时日军用来对付太行山抗日军民的一个重要据点。他们依靠着这个中心据点,经常袭击我根据地,杀害干部,屠杀平民,十分残暴狡诈。他们把捉到的中国人放进蒸笼活活蒸死,据点四周到处可见我们同胞的尸骨,惨不忍睹。老百姓对这个据点恨之入骨,强烈要求八路军为民除害,太行军区决定拔掉这个据点,消灭这群禽兽。当时我任新编10旅30团团长,接受了攻打马枋据点的任务。 马枋据点防守十分严密,壕沟交错,密布着层层铁丝网,地下工事四通八达,一直深入到大山深处。碉堡和外墙全用水泥浇铸,足有两米厚,密布着层层射击孔,据点前面是几十米开外的开阔地带,很难接近。由于敌人的封锁和长年的战斗,我们的武器弹药严重不足,如果硬打硬拚是难以取胜的。经过反复研究,我们决定采取近身白刃战的办法,让他的优势无法发挥作用。那么怎样接近这个据点呢?我们想了个办法:用布匹搭成同地面一色的伪装甬道,突击队员每人在膝盖上和手上绑上厚厚的棉垫,悄无声响地在甬道下匍匐前进。让敌人的岗哨听不见,看不清。为了做到心中有数,我带了几个同志还特别做了战前侦察。我化装成一个卖烧饼的,其余的同志假扮成送粮米的,由地下工作者李世旦同志带进了据点。李世旦同志在据点做饭,所以日本兵不疑心他。一个日本哨兵过来吃了几个烧饼,还对我说:你的大大的良民!我觉得好笑,心里想:你们等着吧! 行动的前一天夜里,我们进入了隐蔽地带。拂晓之前,正好天降大雪,伪装甬道和我们身上都落下了厚厚白雪,十分有利于我们的行动。我们匍匐逼近敌人的碉堡,等待进攻的命令。我们的进攻时机选在敌人开早饭吹哨时,因为这个时间敌人最麻痹。日本人吃饭有个习惯:脱了木屐,席地而坐。一旦发生情况,行动比较迟缓。听见哨响,同志们一跃而起,如离弦之箭一般地冲了进去,守门的一个班敌军还没明白过来,就被我们的大刀削掉了脑袋。战士们一冲进据点,就按照计划直奔敌人的电台和碉堡,敌人一下子乱了阵脚。我正在门洞下指挥战斗,突然看见敌人的指挥官挥舞着一把指挥刀,呜哩哇啦地冲过来,我举刀迎战,他穿了两层绒衣绒裤,很厚,我的刀都砍弯了,身上都溅了一身血,那家伙还是没有死,可是吓破胆了,突然狂叫一声转身往外跑,没跑几步,绊倒在铁丝网上,被我们活捉了。 这次白刃战持续大约8个多小时,到天黑的时候,据点里的日军不是被歼就是被俘,无一人漏网,只有他们的一条狗从地道里逃走了。马枋据点被打掉之后,老百姓非常高兴,奔走相告。以后这一带的鬼子再也不敢这么猖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