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史研究的现代化促党史学科的新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章维 北京师大马列所

原文出处:
北京党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共党史学发展到今天,应当说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了不起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5年间,党史学在拨乱反正和科学的基础上,已经发展成一门相当活跃的和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的学科。但是,就党史学的现状而言,却不那么令人满意。90年代以来党史学科所显露出的萎缩和衰落之势,圈内的人比圈外的人有更深切的体会。造成这种态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党史学科自身考察,主要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中共党史学是中国现代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共产党,即党的整个发展过程及其所从事的事业。中国共产党已有73年的历史,拥有5千余万党员,执掌和领导着一个占世界1/5人口的东方大国,进行着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按理说,党史学面对这样一个历史主角和历史主题,不应该感到迷茫、困惑和无所作为。其所以如此,依笔者之见,主要是因为党史学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面前,还未调整好自己的方位,没有解决好如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问题。

      今天的中国正在发生着由表及里的深刻变革。面对这种变革,中国的学术界和所有的学科都面临变革自身,适应社会的问题,面对本学科的窘境,怨天尤人,于事无补,祈求别人重视和恩赐,只是杯水车薪,只有调整自己,变革自身,适应社会的变化,解决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问题,才会找到生存发展的阳关道。党史学面对和需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党史学要解决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问题,关键是要实现研究的现代化,使党史研究在研究的目的,研究的领域和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手段等方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要求。换言之,党史学就是要按照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要求,调整好自己的方位,并在这个大前提下,像李大钊在《研究历史的任务》中说的,“本着新的眼光”和“知识”,对历史“去不断的改作重作”。在研究目的方面,党史学一定要明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研究的领域和内容方面,党史工作者应当解放思想,拓宽视野,紧紧地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条党史主线开展研究。

      我认为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基于以下两点认识: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不是一个狭隘的政治集团,她有宏大的理想和抱负。她的宗旨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她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着这样的一个远大的理想,她必须从中国的实际一步步做起。中国共产党所从事和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走向这一目标的头一步,这场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赢得了中国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使被束缚的社会生产力获得解放,也为中国社会由被动现代化转向主动现代化创造了必要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从50年代开始到60年代所进行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是我们党有计划地在一穷二白的国土上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初尝试。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奠定了我们今天搞现代化的基本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在这期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对我国现代化的模式和发展道路进行了多方面探索,给后来人留下了极宝贵的启示和教训。粉碎“四人帮”和中止“文化大革命”之后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党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使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纵观党的73年的历史,不能因为经历了长期阶级斗争和革命战争而被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看作是所谓“路线斗争”的历史。否则,就不能反映党的历史的真正面貌。

      第二,就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来说,就是专心致志地、一心一意地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如邓小平多次指出的:这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他还强调:各条战线上的群众和干部,都要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促进派。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基于此,党史研究就不能脱离这个“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党史工作者就应当明确地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意识,并努力研究如何服务得好,自觉地以此作为衡量党史工作的好坏、是非标准。

      可能有人觉得党史研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不是什么新问题,更用不着说什么研究目的的现代化。其实不然,党史研究者并不是对此十分明确,即使明确但服务意识并不强。所谓服务意识强,就是在研究问题时,随时想到应如何服务。如研究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共合作这段历史时,就首先应该考虑到这段历史在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认识到,这段历史是变被动社会现代化为主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转折期。这是因为:第一,辛亥革命一役虽然使中国社会前进了一步,但革命后人们的情绪和客观形势都处于低落状态。五四运动为先进分子增强现代化意识,推进现代化进程,开辟了新的道路,随后兴起的国民革命重新打开革命局面,并一直持续到1949年。第二,引进和传播了最高层次的现代化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出现了新的现代化政党中国共产党,并开始在群众中造成一定影响,开始在社会政治领域占有一定地位,为其以后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现代化历史任务打下基础。第三,国共两大现代化政党合作,以武装斗争形式反对北洋军阀统治,是实现变被动社会现代化为主动社会现代化而夺取政权的再尝试。如果这样认识,那么这一段历史中对人和事的考察就进入了新的现代化的角度。可见,强调研究目的的现代化是必要的,有好处的。它可以增强人们的服务意识,引导人们认真考虑如何把党史的研究纳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范围。

      也有人认为党史研究内容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主线对民主革命时期不适用,因为民主革命的主线是反帝反封建,是进行武装斗争,夺取政权。这种说法只看到表面,而没有看到本质,没有弄清楚反帝反封建,推翻反动政权的目的是什么。对此,毛泽东说得很清楚。他在1944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召开的宣传工作会议上说:“我们应该知道,政治是上层建筑,经济是基础。”“我们搞政治,搞政府,搞军队为的什么?是要破坏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政治、旧政府、旧军队。”“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政治、军事力量不取消,生产力就不能解放,经济就不能发展。因此,第一个任务就是打倒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政治、军事,而搞政治、军事仅仅是为着解放生产力。学过社会科学的同志懂得这一条,最根本的问题是生产力向上发展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