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与中国工业化起步过程中若干基本问题的解决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佳木,1946年生,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兼第四编研部主任。

原文出处:
当代中国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实现工业化是自1840年以后,所有中国仁人志士的共同梦想和追求。但在清王朝、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政府当权的时代,这些美好的梦“一概幻灭了”。只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工业化的理想才变成为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且只经过了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就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中国工业化之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正确解决了在工业化起步时遇到的方向、战略、布局、资金、人才、规模、速度等一系列工业化的基本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主管全国财经工作的陈云,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主张。了解和研究陈云的这些作用和主张,将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工业化的历史特点和意义,更加全面地认识建国后许多重大方针政策的由来和实质,而且有助于我们认真总结工业化和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入探索和努力掌握其中的客观规律,使它们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

      陈云为解决中国工业化起步过程中的基本问题,都发挥了什么作用、提出了哪些主张呢?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概括地加以论述。

      一、“一五”计划的编制、实施与中国工业化的战略、布局和方向问题

      “一五”计划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个计划从1951年酝酿,到1955年公布,编制过五次。这五次,除第四次外,都是由陈云主持的。由于他当时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所以,组织这一计划实施的重任,也主要落在他的肩上。“一五”计划就工业化来说,首先是发展战略、布局和方向问题。在这几个重大问题上,陈云都通过主持编制和组织实施“一五”计划,使党中央的意图得到了全面的贯彻落实。

      第一,关于工业化的发展战略问题

      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但采取哪种战略来实现这个目标,那时并不很明确。新中国成立后,这个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上。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较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本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由于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党内外对此曾有过不同意见。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党中央作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决策。

      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陈云在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的题为《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我国的农业是落后的,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的铁路和其他交流设备也不足,很需要扩建。但是,能够使用于五年计划建设的财力有限,如果平均使用,百废俱兴,必然一事无成。而且,没有重工业,就不可能大量供应化肥、农业机械、柴油、水利工程设备,就不可能大量修建铁路,供应铁路车辆、汽车、飞机、轮船、燃料和各种运输设备。另外,要系统地改善人民生活,必须扩大轻工业。但现实的情况是,许多轻工业设备还有空闲,原定增加的纱绽还得减少,原因就是既缺少来自农业的,也缺少来自重工业的原料。再者,我们还处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包含各种技术兵种的人民解放军。这一切都决定了我们不能不优先发展重工业。

      对于这一发展战略,“一五”计划从基建项目、投资和工业发展速度上都给予了充分保证。在项目上,计划安排的限额以上的基建项目共有1600个,其中工业项目有694个(实际施工的有921个),重点是苏联援建的“156项”(实际施工150项)。这些项目或填补了我国工业的空白,或大大提高了我国原有工业的水平,形成我国现代工业的骨干,为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投资上,计划安排基本建设中的工业投资占基建投资的58%,其中制造生产资料工业的投资又占工业投资的88.8%①。五年来,工业新增固定资产214亿元,比旧中国100年积累的总和翻了近一番②。在发展速度上,计划安排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8.6%,其中工业产值每年递增14.7%,生产资料的生产每年递增17.8%。执行结果,工业发展速度达到平均每年递增18%,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平均每年递增25.4%;工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的比重由30%上升为43%,重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由35.6%上升为48.3%,大大改变了旧中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落后的局面。

      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陈云对轻工业和农业生产一直十分重视。他在分析到1957年生活消费品和社会购买力之间将存在几十亿元的差额之后提出:在短期内要完全消灭这种差额是不可能的,但差额不能过大,过大就会发生市场抢购现象,或农民不出卖农产品。因此,“一五”计划规定,要随着重工业的发展,相应地建设轻纺工业,并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原有企业,发挥它们的潜力,满足城乡人民对轻工业品日益增长的需要。事实上,轻工业在“一五”期间的发展并不慢,产值的年增长率达到14.3%,税利增长2.8倍,不仅基本满足了人民需要,而且为国家建设提供了100多亿元的积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