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安徽大办钢铁述评

作 者:
沈葵 

作者简介:
沈葵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当代安徽研究所

原文出处:
安徽史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当代史研究

      编者按:“当代史研究”专栏是由当代安徽研究所和《安徽史学》杂志共同创办。当代史是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经历的和正在经历的历史为研究对象,它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欢迎学界同仁赐稿。

      50年代后期的工业“大跃进”,最具典型的是全党全民大办钢铁。在安徽,大办钢铁从计划、组织、实施,到掀起一个接一个高潮,至偃旗息鼓,悄然退去,前后历经大约两年多的时间。其中,大办钢铁的初始年1958年,以规模宏大、涉及面广、参加人数众多、并直接影响以后一年多的钢铁“大跃进”而尤其引人注目,时至今日,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思考。

      大办钢铁始末

      1957年11月18日,毛泽东在苏联莫斯科召开的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发言,提出中国用15年左右的时间在钢产量等方面赶上英国。12月2日,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在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致祝词时正式宣布:中国应在15年内,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超过英国。从此揭开了全党全民大办钢铁的序幕。安徽的大办钢铁就是在这大背景下逐步展开的。

      1957年底,安徽即着手制订全省钢铁工业发展计划。1958年1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扩大会议,初步确定用5至7年的时间,使全省铁产量达到52万吨,钢产量达到25万吨,与此相配套,年产煤炭400至500万吨。5月,安徽召开冶金工业会议,专门讨论制订钢铁工业发展计划,重新拟定全省5至7年后的铁、钢年产量分别为300万吨和150万吨,并要求1958年当年的铁、钢产量为20万吨和3000吨,水泥达到13万吨。5月2日至23日,中共八届二次会议召开。随着贯彻和宣传总路线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钢铁计划指标不断修改,5月31日,中共安徽省委发出《关于加速铁和水泥生产的指示》,将1958年铁产量提高到50万吨。6月,省委又再次提高当年铁、钢产量分别为70万吨和15万吨。8月3日,最终确定安徽1958年铁产量为120万吨,钢产量为35万吨。这个指标比5月份提出的铁、钢计划指标分别提高了6倍和116倍,是上年实际产量的5.6倍和152倍。

      在不断修改钢铁发展计划的同时,安徽各地纷纷加紧兴建钢铁企业。4月才开工建设的安徽钢厂(现合肥钢铁公司)决定提前到9月份出铁,并把原设计能力年产5万吨铁,提高到年产50万吨铁、30万吨钢及钢材的钢铁联合企业。马鞍山铁厂(现马鞍山钢铁公司)作出了利用原计划投资,扩建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决择,争取到1960年达到年产铁200-300万吨,产钢100-120万吨。淮南也着手上马年产80万吨铁、60万吨钢的中型联合企业。铜陵计划用1年时间建成一座年产45万吨铁、30万吨钢的冶金联合企业。芜湖市提出到1960年全市冶金产量达到年产铁50万吨、钢30万吨的目标。蚌埠市结合“建成重工业城市”的目标,决定在西郊建设“蚌埠的鞍钢”。安庆市也拟定了立即兴建中型钢铁厂的计划。

      5月份以前,全省钢铁生产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计划兴建的小型铁厂、小高炉,依照设计图纸披星戴月地加紧施工。省委把实现钢铁工业“大跃进”的重点,放在正正规规地兴建几个小型钢铁厂上,并在资金投向上给予支持。5月下旬,受全国“大跃进”气候的影响,安徽钢铁工业的生产计划指标一加再加,不断上升,单凭主观愿望行事的现象已经在钢铁生产中出现。省委提出了“小型为主、土法上马、多采多炼、遍地开花,开快车发展钢铁工业”的方针,重新确定全年新建高炉147座、土炉381座的“大跃进”计划。6月7日,省委召开各地、市委书记紧急电话会,要求全省在6月份突击生产2万吨铁,并把铁矿石生产量提高一倍。为此,提出要依靠群众,想尽各种办法完成这一任务,以促进全省炼铁生产大大前进一步。

      6月下旬,省委连续召开会议,集中研究发展钢铁工业的问题,号召全省机关、工厂、农业社、学校一齐动手,全民大办钢铁工业,尽快把安徽建设成为全国的钢铁工业基地。会议还对全省钢铁“大跃进”作出具体安排:1.在8月底以前建设3立方米以下小高炉7300个;年内兴建3立方米以上高炉104个;立即加紧建设马鞍山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合肥等6个中型钢铁企业,并在年内达到151万吨的生产能力;全省每个机械工厂要在10月份左右建成1至2个炼钢炉,有条件的县也要建设炼钢炉。2.为保证钢铁生产建设按期与提前实现,各级党委书记要亲自挂帅,每3天向省委汇报生产建设进度。3.钢铁工业所需的建设设备及材料,立足自力更生;3.立方米以下高炉所需器材,自行解决。

      6月和7月是安徽全民大办钢铁的第一个高潮,参加大办钢铁的人员主要是工厂工人、机关干部和大中学校教师、学生。5月底,全省建成的小高炉共26座,从6月开始,以平均每天11座的速度上升,到6月20日,全省已建251座,7月底更达到1168座,其中绝大多数是3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各机关、工厂、学校纷纷修建小高炉。中共安徽省委机关用党费创办省委钢铁厂,作为省委的钢铁试验田,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亲自动手搞炼铁炉。各地、市、县的主要负责人也都领头创办机关炼型厂,有的还直接参与炼铁操作过程,研究炼铁技术,与工人一道攻克技术难关。群众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全省每天有近百万人投入到大办钢铁中,许多机关、工厂和职工个人集资建高炉,高炉建成后又连续奋战,有时甚至是几天几夜不睡觉,直至炼出第一炉铁水。

      在全民大办钢铁高潮中,群众性的攻克炼铁炼钢技术难关的活动也随之展开。蚌埠电工器材厂工人任渭卿在全省首次利用土法炼钢获得成功;合肥矿业学院学生孙茂科发明吹氧炼钢技术,中共安徽省委立即向全省推广经验。6月底至7月初,省委在芜湖召开小高炉炼铁现场会,请马鞍山、繁昌、当涂等企业的厂长、技术人员讲授“钢铁生产技术知识课”。要求各地学习繁昌土法炼铁的成功经验,并提出了“土洋结合,以土为主,大办钢铁工业”的号召,要求凡是有条件的地方还是应当兴建8立方米以上的高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