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国民党人传播社会主义学说的历史地位

作 者:

作者简介:
陶季邑 暨南大学社会科学部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从辛亥革命时期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朱执信、廖仲恺、宋教仁、胡汉民、戴季陶等早期国民党人一直在探索与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们传播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这里拟对此专门论述。

      一

      孙中山等早期国民党人在二十世纪初期从事社会主义学说的探索与宣传,这是与当时以下社会历史背景分不开的。

      其一,欧美社会革命运动蓬勃高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巨大垄断组织和金融寡头不断增加并在社会和生活中日益占居统治地位,社会上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现象日益严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更加尖锐,因而工人罢工运动高涨。社会主义学说在此说受到欧美各国人民的欢迎,社会主义政党或工人党也纷纷建立。总之,二十世纪初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革命运动蓬勃高涨,极大地震撼着整个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也赢得了东方各国人民的同情。这就为中国人民探索与宣传社会主义创造了必要的客观条件。孙中山等人对欧美社会革命运动的同情与关注,是他们探索与宣传社会主义的前提基础。

      其二,日本社会革命运动兴起与发展。二十世纪初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革命运动也波及日本,日本成了亚洲地区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心与基地。当时孙中山等人在日本流亡或留学,亲身感受到了近代社会主义思潮的巨大冲击力,更加广泛地接触到了欧美社会主义学说,并逐渐受其影响,这直接推动着他们从事社会主义学说的探索与宣传。

      其三,社会主义诸家学说在华开始传播。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近代中国人才零星地了解到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及其学说。1871年香港的《华字日报》和《中外新报》刊登了法国巴黎公社起义的情况,李鸿章设立的江南制造局于1873年至1882年编印了《西国近事汇编》,逐周汇述各国重要时事,不定期出版,其中报道了国际社会主义学说及德国社会民主党活动的一些情况。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有关社会主义的宣传就更多了,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办的《新民丛报》等刊物不断刊登文章介绍社会主义诸家学说。总之,在辛亥革命以前,欧美社会主义诸家学说已在华开始传播。因此当时的中国人对社会主义并不陌生,为孙中山等人探索与宣传社会主义学说创造了必要的社会环境。

      其四,中国历史土壤的影响。所谓中国历史土壤就是指当时中国自身的国情。它成了孙中山等人探索与宣传社会主义学说的内在原因。(一)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孙中山等人作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从欧美社会革命浪潮中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种种弊端,看到了“社会革命”在中国亦将到来的历史发展趋势,便开始探索与宣传社会主义。但近代(五四以前)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着当时的中国人包括孙中山等人所面临的不是实行社会主义的问题,而是对外赶走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对内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起民主制度;在独立与民主的保证下,充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孙中山等人一方面认为近代中国应走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但同时又主张避免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也就是既发展资本主义,又向往社会主义,在发展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同时又从事避免将来两极分化的“社会革命”。这样,二十世纪初期,就出现了孙中山等人探索与宣传社会主义的历史现象。(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力量的影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自十九世纪下半叶产生以后,其力量始终非常薄弱,发展极其缓慢。这种情况不能不影响到它的政治上的代表者也即孙中山等人的政治态度。因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在兴办近代工业时投资小、规模小、技术落后、产品成本高、质量低,以及缺乏竞争力,所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竞争之危害的社会主义学说令孙中山等人极其向往;同时,也因为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所以他们幻想国家出来保护以保障与发展他们的经济力量。这样,孙中山等人对倡导大资本国有或公有的社会主义学说十分赞赏。这也促使他们探索与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三)小农经济的影响。近代中国,农民阶级仍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仍是一个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农民问题仍是中国的基本问题。中国资产阶级与中国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况且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压迫的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也每况愈下,大批中小民族企业纷纷破产,因此孙中山等人对农民问题不可能不重视。他们非常同情农民的悲惨处境,并把农民问题尤其是他们的土地问题摆在重要地位,认为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属于实行社会主义的范畴。(四)大同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的大同学说对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人们将它作为抨击专制的依据,也作为幻想未来社会的模式。到了近代,中国由于仍受着封建专制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大同思想与学说仍然影响与吸引着人们,孙中山等人也不例外。他们受了大同思想与学说的影响,将社会主义社会与古代大同理想社会联系起来,认为两者有相通之处,因而对欧美社会主义社会学说怀有亲切感,欢迎它,甚至将大同世界当作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五)井田制的影响。中国古代夏商西周时期,曾实行过井田制。井田制下土地全属国有(也即王有),而贵族、平民对土地只能领有、使用,不能买卖,不存在真正的土地私有权。以后井田制废除了,但土地国有的思想对后来思想界影响却很大,为后来思想家提倡土地公有提供了蓝本。孙中山等人认为社会主义与中国古代井田制有相通之处,所以对欧美社会主义学说更感到亲切。(六)大家族制的影响。在中国原始社会时期,出现了“累世同居”的大家族制。孙中山等人认为这可被视为“共产主义之嚆矢”①。由此他们也对欧美的社会主义学说表示欢迎。

      二

      以孙中山为主要代表的早期国民党人对社会主义学说的探索与宣传,主要表现在下面一些方面。

      早期国民党人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和系统的学说,并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资本剩余价值学说与唯物史观等等作了一定的介绍与宣传。二十世纪初期,社会主义的流派众多,早期国民党人没有忽视最系统、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一派。1906年1月,朱执信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一文绪言中指出,他介绍马克思等“数子之学说行略”,“溥遍于吾国人士脑中,则庶几于社会革命犹有所资也。”②同年6月,他又在《民报》第5号撰文指出:“顾自马尔克以来,学说皆变,渐趋实行,世称科学的社会主义。”③而1912年10月孙中山也公开指出:“真正纯粹之社会主义,遂湮没于云雾之中,缥缈而不可以迹。厥后有德国麦克司者出,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为《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遂成为有统系之学理。研究社会主义者,咸知所本,不复专迎合一般粗浅激烈之言论矣。”④在介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和系统的学说时,他们尤其介绍与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资本剩余价值学说与唯物史观,并想从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学说中吸取对他们从事中国“社会革命”有所借鉴与帮助的成份。他们当中,在这一方面比较典型的代表是朱执信。朱执信在前面所提到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一文中,最早比较集中地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活动及其学说,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资本剩余价值学说、《共产党宣言》的主张都作了简要的说明。在介绍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时,朱执信并指出当时中国社会也存在阶级斗争;在介绍资本剩余价值学说时,他表示非常赞赏这种理论,认为它“为社会学者所共尊,至今不衰”;朱执信文中关于《共产党宣言》的摘译,现被公认为是《共产党宣言》在中国最早的译文。他在文中还指出:“前乎马尔克,言社会主义而攻击资本者亦大有人”,但只有《共产党宣言》才“能言其毒害之所由来,与谋所以去之之道何自者”。毛泽东在《七大工作方针》一文中曾指出:“朱执信是国民党员,这样看来,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宋教仁发表在《民报》上的译文《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欧洲共产主义运动史,还译出了《共产党宣言》的结束语。总之,早期国民党人在辛亥革命时期就介绍过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尤其是资本剩余价值学说。而到了“五四”时期,他们开始从事唯物史观的传播,其中以胡汉民为先。胡汉民还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来研究一些历史问题。众所周知,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文献《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在1919年11月《新青年》上才登完的,而胡汉民则在1919年10月的《建设》第1卷第3号上发表了《中国哲学史之唯物的研究》一文。文中写道:“物质生产的方法变化,一切社会的关系跟着变化,人类所有种种感情、想象、思考以及人生观,其根据都在社会的生活状态之上,即从物质的组织,及跟此发生的社会的关系而起。”“社会的关系和社会物质的生产不能调和,于是成为问题。拿一种主义、理想调和社会的关系,于是发生学说。一切主义、理想皆是历史的生产物,又是移动的生产物。”胡汉民在这里宣传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胡汉民接着“拿唯物历史观应用到中国哲学史上”,试图用唯物史观去剖析中国一些古代哲学家的思想,结论是:他们学术思想的产生,“经济事情是一个最重大的原因关系”。“五四”时期,戴季陶、林云陔、朱执信等早期国民党理论家也介绍与宣传了唯物史观,甚至也运用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考察历史上与现实中的一些现象。当然他们宣传唯物史观带有极大的局限性,因为他们仅仅是宣传唯物史观中“单纯经济理论”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对资产阶级革命无害,是他们可以接受的。而对唯物史观中政治理论部分,即对无产阶级肩负着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历史使命,对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的论述却一字不提。尽管如此,他们对阶级斗争学说、资本剩余价值学说及唯物史观的传播,客观上却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当时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传播,也为日后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进行首次合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