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张学良将军执行不抵抗政策的心态及其原因

作 者:

作者简介:
温永录 辽宁社会科学院。邮编:110031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张学良将军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九·一八”事变,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进攻面前,他按照蒋介石的旨意,采取不抵抗政策,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他不得不走的一条艰难曲折之路。本文想侧重讨论他执行不抵抗政策的心态和原因,其目的在于探询他何以能走上坚决抗日的道路。

      1

      从张氏的思想基础进行分析,执行不抵抗政策并非他的心愿。将军初涉军旅之后,逐步形成了“息内争,御外侮”的思想。1928年其父被日本侵略者暗害,更增强了他的抗日爱国意志。为此,他毅然“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促成了国家统一。按照这一思想基础,当事变发生时,他本应率部抵抗,为公,可以保卫国家疆土;为私,可报杀父之仇。但他采取的是执行不抵抗政策。

      张将军虽然执行的是不抵抗政策,但又采取了一些抗日措施。在日军占领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东南部以后,他于9月23日发出漾电:在锦州设立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行署,辽宁省政府行署,并调驻通辽的骑兵第3旅、驻扎洮南的步兵第20旅,配合驻义县的步兵第12旅沿大小凌河布防,保卫锦州和辽西地区。在吉林省,任命省政府委员、法院院长诚允代理省主席,组成吉林省临时政府,与熙洽伪政权对立,支撑抗日局面。在黑龙江省,任命黑河警备司令马占山代理省主席兼军事总指挥,并支持马占山指挥的嫩江桥抗战。他还采取一些措施,支持和援助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抗日斗争,组织和援助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抗日战争。这些措施,对于延缓日军侵略东北的进程,促进民众抗日斗争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尽管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但在蒋介石推行不抵抗政策的暗流里却是十分可贵的。它表明:张将军在执行不抵抗政策时,仍然保持着爱国意志和民族意识,没有忘记家乡父老。

      从将军的“息内争,御外侮”的思想基础,以及他在执行不抵抗政策时仍然采取的一些抗日措施中,我们可看出,张将军执行不抵抗政策的心态是矛盾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来是有违个人心愿的。

      那么,张学良为什么还执行不抵抗政策呢?许多论著大都强调张氏所以执行不抵抗政策,是因为有“听命中央”,以至某种忠君思想。我并不排斥这一分析。因为张氏本人就讲过:“我们既以听命中央,所有军事,外交均系全国整个问题,我们只应速报中央。听候中央指示。”①但我以为,“听命中央”只是他执行不抵抗政策的直接原因,而不是全部原因,更没有分析到深层次的原因。

      为什么呢?因为张氏与蒋介石,不是通常意义的下级服从上级的关系。东北易帜后,东北的军政权力仍由张学良直接掌握,对“中央”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1930年5月10日中原大战爆发后,蒋介石希望张学良尽快率军参战,以打败阎锡山、冯玉祥,但他不敢以“中央”的名义向张学良发命令,只能派大员相劝,极尽拉拢之能事。6月21日,国民政府委任张学良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并派代表张群来沈阳,敦促张氏就职,但他迟迟不就。直到蒋介石的军队攻下济南,阎、冯军队败退到黄河北岸,张学良才在9月10日发出“巧电”申明:“凡我袍泽,均宜静候措置”,指挥东北军入关,助蒋打败了阎、冯,并于10月9日通电,就任陆海空军副司令。在“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关系没有多大改变。同时,张学良也不是一位只知服从上司命令的军人,而是一位具有爱国意识的军事、政治活动家。可见,仅以服从上司命令来解释张氏执行不抵抗政策,或者把它做为主要原因,显然是不充分的。

      2

      根据张学良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以及对他本人的言行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他所以执行不抵抗政策,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具有复杂的原因。

      一是“没有把事变的起因和演变,认识得清楚,把握得住”②。将军后来总结了这一惨痛教训。他说,“九·一八”事变前后,我们有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委曲求全,希求事态不扩大。到现在明白了,对日问题实在没有委曲求全之道,过去那样想,不过是一个空虚的憧憬。今后我们对日唯有抗战,决不能再蹈前此覆辙!③1930年6月8日,张氏在接见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记者的两次谈话中,还直接了当的说:“我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误了……我判断日本不能这么做……假如我真知道日本人要搞政变,我当时可能跟日本拚的”④。

      将军对这个问题判断错了,事出有因。有些事物,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往往是它的假象,而将其本质掩盖着。首先侵占东北,进而扩大侵华战争,把全中国变成它的独占殖民地,乃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基本国策。不管是日本政府也好,军方也好,都是执行这一基本政策的。但是在侵略东北时机的选择和手段的运用上,日本政府和军方有所不同。因而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竟以超然态度自居,似乎侵占中国东北,仅是日本关东军所为。9月19日日本内阁举行紧急会议,并于24日发表声明,声称:“帝国政府在满洲没有任何领土欲望”,“有决心和中国采取竭力不使事态进一步扩大的方针”。尽管日本政府并没人采取任何措施限制关东军的侵略行径,但是它这一“不使事态进一步扩大”的诺言,的确迷惑了一些人,使人们感到“九·一八”事变,不过是关东军挑起的地方性事件,事态不一定扩大。

      二是寄希望于全国抗战和诉诸国联。这是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的两个精神支柱。

      事变发生后,张氏第一次公开讲话就说:“我是主张抗战的,但须全国抗战;如能全国抗战,东北军在最前线,是义不容辞的”⑤。张氏在与其弟张学思的谈话中,把这个问题说的更明白。他说:“难道我就愿意不抵抗吗?我就愿意丢掉国土、丢掉老家和祖坟不管吗?唉!事情很复杂,不是凭感情冲动就能解决的。你要相信,东北问题中央政府不会不管,国际不会不主持公理,我们要听蒋先生的呀!”⑥这里不难看出,张氏寄希望于蒋介石发动全国抗战。虽然有诸多原因,例如某种恐日心理,保存自己实力的思想,但根本原因是,对蒋介石采取的不抵抗政策的本质及其顽固性认识不清。他以为,东北已统一于中央政府,东北的丢失,中央政府不会坐视不管,定要发动全国抗战,收回东北。但蒋介石却不这样想。1933年4月7日蒋介石在对“剿共”高级将领的训词中说:“东三省热河丢掉了,自然是在号称统一的政府之下丢掉,我们应该要负责任。不过我们站在革命立场上说,却没有多大关系,无论是政治方面,军事方面,在东三省与热河,过去都没有在革命势力之下统治着,革命的主义又不能在东北宣传;照这样说,这回日本占领东三省和热河,我们是不能负责的”⑦。像张学良这样善良的人,是无法理解这套荒谬哲学的。这时的张学良还对蒋介石充满轻信和期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