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地区的归属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部署是东北解放的根本保证,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并由此展开的战略决战,则极有力地加快了东北解放的进程。东北的解放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东北的解放对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起到了重大的支援作用。 一、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争夺东北的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是建立和巩固东北根据地,发展壮大革命武装力量的基本前题 抗日战争一结束,全国就面临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争夺抗战胜利果实的严重斗争,其中争夺东北的占有权,则成了这场斗争的中心。所以如此,就因为东北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东北幅员辽阔,有着丰富的资源,发达的工业,便利的交通,极利于支援革命战争和进行经济建设。从东北的地理位置来看,它北靠苏联,西接蒙古,东邻朝鲜,南濒渤海与山东半岛相望,西南与冀热辽解放区毗连。如我能控制东北,就可以背靠苏蒙朝,南与冀热辽解放区和整个华北解放区联在一起,改变长期被敌包围的状态,使我有一个巩固的后方。反之,如果东北被国民党所占据,就会隔断华北解放区与苏蒙朝的联系,使我处于蒋军南北夹击的不利地位。因此,东北谁属,关系极大。 鉴于东北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党中央和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时,就提出了争取东北的任务。毛泽东在“七大”的结论和关于选举候补中央委员问题的报告中,曾反复说明了东北的重要性。他说,东北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巩固了。① 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中国抗战形势急转直下。这样,怎样争取东北,便成了我党面临的首要课题。当时,我确实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我党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在长期坚持武装斗争中,同东北人民建立起了血肉的联系,有着深刻的影响。二是我冀热辽根据地,前锋已抵达辽宁西南部,进军东北有着距离近的先机之利。三是由于苏联红军歼灭了日军主力,伪满统治已经瓦解,东北人民又渴望获得解放。四是我们党和军队中既拥有一大批熟悉东北情况的东北籍干部,又有创建根据地的丰富经验等。当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利的条件。但总的来说,还是有利条件大于不利条件。为此,党中央和毛泽东毅然作出了争夺东北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重大战略部署。 1945年8月11日,八路军延安总部向各解放区发布命令,要求我军迅速行动,接受日伪军投降。其中第二号命令,要求八路军中的原东北军将领吕正操、张学思、万毅等所部由现驻地分别向察哈尔、热河、辽宁、吉林进发。要求原在冀热辽坚持抗战的李运昌部立即向辽宁、吉林进发。8月26日,中共中央又派千余名干部由林枫率领前来东北工作。东北抗日联军在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等领导下,配合苏军已经先来东北。8月29日,中央又发出指示,要求晋察冀和山东解放区准备派到东北的干部和部队也迅速开往东北。9月15日,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彭真为书记。彭真、陈云、伍修权、叶季壮等当天到达沈阳,21日宣告中共中央东北局正式成立。9月17日,代理党中央主席职务的刘少奇致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的毛泽东,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立即得到了毛泽东的赞同。19日,刘少奇又为中央起草了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的指示,指出:“全国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②这个指示还宣布,成立冀热辽中央局,李富春为书记;扩大冀热辽军区,林彪为司令;调山东军区司令兼政委罗荣桓到东北工作。由此可见,这一指示的基本思想就是要争夺东北。 根据上述战略方针和部署,我继续调兵北上。首先将新四军撤击江南各个解放区,转移到江北,江北新四军主力部队撤到山东。山东八路军主力部队9万余人分水陆两路开入东北。新四军第三师3.2万余人,在黄克诚率领下也奉调开进东北。这样,从1945年8月中旬到11月底,先后开进东北的部队共达13万余人。同时还先后派遣政治局委员彭真、陈云、高岗、张闻天和四分之一以上的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以及两万余名干部进入东北,展开了争夺东北的严重斗争。 根据党中央1945年10月9日的指示,东北临时军事机构——东北军区司令部成立,程子华为司令员,彭真为政治委员,伍修权为参谋长。10月31日,为统一指挥东北军队,党中央决定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东北军区司令部撤销),林彪任总司令,彭真、罗荣桓分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员。12月底又统称东北民主联军,司令林彪,政委彭真,副政委罗荣桓、程子华,副司令吕正操、李运昌、周保中。 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争取东北的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不但为实现我控制热察、争取东北的目标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和思想基础,而且也为后来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创造了重要的前题和必备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