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哈尔套“社会主义大集”始末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人民政协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2
分类名称:中国共产党
复印期号:2003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赶集,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农民的商品交换形式。为了获得农具或其他生活必需品,或者为了弄俩日常零花钱,农民把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在固定的日子拿到集市上出售或交换,就是赶集。赶集虽说是小买小卖,但却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一种经济行为,对于促进商品流通和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极“左”思潮统治的年代,发展市场经济是大逆不道的。于是“文化大革命”末期在纯洁社会主义名义下,为了铲除“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土壤,北方小镇哈尔套因赶集赶出了一场闻名全国的所谓“社会主义大集”。

      军事化的大集

      在那个年代,辽宁因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很善于出典型、出经验。哈尔套镇位于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西北,处于农牧区交接地。这里的汉、满、蒙等民族很早就形成了赶集的习惯,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里的小集市依然十分活跃。1974年12月,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毛远新根据“指示”精神,十分准确地找到了具体贯彻落实的“切入点”,在民间商品经济很发达的哈尔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限制“资产阶级法权”运动,首创“社会主义大集”。1974年12月初关于“理论问题”指示发表不久,毛远新就酝酿要搞出一个典型,他选中了哈尔套公社。毛远新一到哈尔套,就把县和公社的干部统统大批一顿,勒令县乡两级干部深刻反省,开展大批判,限期展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离开哈尔套返回省委之前,毛远新把自己的具体想法交代给了带队在哈尔套蹲点的省水力局张局长。12月28日张局长发现哈尔套公社柳树大队有一位社员把自己种的黄烟交售给了供销社,于是突发妙想,强令柳树大队在30日这天(哈尔套传统赶集日),组织社员向供销社交售黄烟。这天柳树大队被迫出动300余人,敲锣打鼓,排着队去哈尔套供销社交售黄烟,这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大集”的第一次预演。1975年1月1日元旦毛远新准备二到哈尔套“视察”。12月31日下午,张局长提出“为了让首长过一个有意义的元旦,大家要赶赶集。”元旦上午8点,哈尔套公社五个大队的干部和农民赶了集,这是“社会主义大集”的第二次预演。

      1月2日在毛远新的策划下,张局长召开公社干部和工作队员大会,正式提出“5日全公社要赶大集”,具体要求如下:“人要多,东西要多;党员要带头,群众不空手;干部包队,队长到炕头(挨家做动员工作)”。毛远新4日又给哈尔套公社下令:出动100辆大车去县里拉化肥、种子和排灌设备,每辆大车上要坐一个小学生,每个学生手中要举一个标语字,以显示“工支农”的盛况。行动必须军事化:“大车不许少一辆,化肥不许少一两,种子不许少一斤,时间不许晚一分!”4日晚上公社党委向张局长汇报落实情况,说个别大队牲畜有病大车出不齐时,张局长用拳头擂着桌子大怒:“哪个大队牲口有病,就让大队书记驾辕,把化肥给我拉回来!”随后张局长又领着公社党委干部连夜反复演习赶集方案:宜传车开路,公社党委书记那顺扛着猪肉半子走在赶集队伍前头,那顺老伴儿领着戴红花、背行李(响应毛泽东“理论问题”指示精神,“限制资产阶级法权”,放弃县医院的工作回家务农)的女儿跟在那顺的后面;再后面是公社党委书记二人抬一口猪,如此这般。整个队伍从哪里进街,走的快慢,标语写什么、贴在哪儿,均由张局长亲定。毛远新又发出通知,要求全省省、市、县三级干部5日都到哈尔套公社,召开“社会主义大集”现场会,“哈尔套社会主义大集”由此得名。

      1月5日上午,哈尔套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歌声嘹亮,“战”舞翩翩,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大集”正式拉开了帷幕。此后辽宁各地纷纷开始了赶“社会主义大集”运动。

      2月5日第四次“哈尔套社会主义大集”因农民已经没有东西可卖,只能从县里拉回一些产品装点集市,而把赶大集的主要内容确定为“学理论”、“批孔孟”、“批小生产”。

      “开刀”的学问

      “哈尔套社会主义大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开刀”,这也符合当年“政治挂帅”的精神。“开刀”是这么一回事。1974年夏天哈尔套公社党委书记那顺走后门把女儿安排在县医院工作。毛远新第一次到哈尔套“视察”发现了这件事,那顺可就倒了霉了。12月2日毛远新刚一到哈尔套气儿就不顺,“这是什么瘪地方?怎么连个人伢儿都看不到?就几头小毛驴儿在啃草皮子,坟丘于站岗。”“看不出一点人民公社的优越性,资本主义相当多!”“那顺这样的人还能当党委书记?!”

      毛远新当时是辽宁的太上皇,市县两级领导闻言哪敢怠慢,于是对那顺的批判开始了。1月1日毛远新要到哈尔套公社过一个革命化的新年,发现对那顺的批判不够火候,于是便亲自组织对那顺的围攻。在大批判“集群重炮”轰击之下,那顺被批得晕头转向。此刻毛远新见时机已到,便以另一副面孔出现了:“你不要认识不到问题的政治高度。某某是省里的领导,孩子走后门当兵,他就把孩子从部队领回来了。你应该好好向他学习呀!”一番循循善诱、“语重心长”的话,使那顺茅塞顿开,接下来那顺就在为女儿安排工作等问题上给自己“开”了五“刀”(路线分析,剖析思想,让肮脏的资产阶级思想见光,自我批判)。3日,那顺继续“开刀”演习。当晚和4日一整天,张局长等帮助那顺加强“开刀”效果。4日晚上张局长又详细为那顺量身定制了“赶集”和“开刀”的方案,包括那顺扛着猪肉怎么走,喊什么口号,退赔请客(为女儿安排工作)的钱放在哪个衣兜儿,老伴儿领着女儿怎么走,喊什么口号,等等。

      1月5日在第一次“社会主义大集”上那顺给自己“开”了“八刀”。“社会主义大集”和“开刀”两条经验开始响彻辽宁传遍全国。毛远新创造了许多有关“开刀”的经典语言,得到了极“左”“革命家”的赞许:“老干部不开刀就要变走资派”,“开刀不开刀就是革命不革命”,“开刀见血不见血就是真革命还是假革命”。

      在赶集和开刀运动中,根据辽宁省委后来给中共中央的报告反映:“仅在哈尔套所在的彰武县17个单位中,就揪斗走资派42人,还以各种粗暴方式对基层干部进行身体伤害,四堡子一个公社受毒打的干部群众就达454人,其中致残的30余人,死亡4人。”彰武县某个系统18天内就揪出9个走资派,全国供销总社基层司副司长傅乐廷在哈尔套公社对当地工作提出了不同意见,即遭到辽宁省有关部门和当地县、公社干部群众的多次围攻,他们给傅乐廷定了四条罪名:一否定哈尔套经验,反对社会主义大集,反对新生事物;二篡改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反对改造小生产;三制造谣言,攻击中央领导;四干扰“批邓”大方向。围攻持续两天,直到辽宁省委曾绍山书记出面,傅乐廷才得以脱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