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元璋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德信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原文出处:
史学集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中国古代史(二)(宋辽金元明清)
复印期号:1995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朱元璋由贫穷的牧童到皇帝,尤其是他在与元朝和群雄的拼杀中,往往能出奇制胜,逢凶化吉;他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才能,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他振兴破败的雄心,反腐倡廉的执着,治世理乱的雄心,以及开规模、立条章、审形势、构框架之中表现出来的局器宏阔、处事条理等等的较高文化素养,无不使人惊服。然而,又不得不使人产生怀疑:他的文化知识,以至深厚的文化素养,从何而来?如何聚积、升华?他何以对传统文化有如此的认识与理解,等等。本文拟由此入手,予以探讨,姑为引玉之砖。

      (一)

      文化如积沙,越积越厚。它沉淀了过往的经验与智慧。书册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文化必须通过长期艰苦学习而后得,因而一般是有闲者的专利品。文化人,或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就是那些有闲者中间的一个特殊集团。这个集团也正是封建王朝立法行政的主要依靠力量。元朝政府推行民族压迫政策,维护固有习俗,固有治法,歧视汉人,歧视汉文化和汉族知识分子,使这些文人学士中的大多数仕进无门,岐路徘徊,不得不隐身巷陌,和光同尘。这就使他们比较容易地卷进农民造反的大潮。大量落拓书生背叛朝廷,作贼作寇,是元末农民起义的一大特点。这不仅为农民起义增强了活力和智慧,而且给朱元璋这样的胸怀大志虚心向学的人提供了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环境和方便条件。

      最早跟了元璋的文化人,当推定远毛骐。元至正十三年(1353)元璋自濠州趋定远,毛骐“扶县令出降”,帮助元璋攻下第一个县城,并为元璋“筹划兵事”。①而后是定远冯国用、冯国胜兄弟及李善长入伙。这是元璋最早的心腹和谋主。克滁州,儒士范常“杖策军谒门。”②胡惟庸、郭景祥、李梦庚、杨元杲、阮弘道、侯元善、樊景昭、汪河等也先后来投③。渡江前,元璋幕府中管文案、参谋议的著名文化人已有十多个。

      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渡江克太平,耆儒陶安、李习等迎降④。陶安是入幕的第一个举人,同时被征聘的还有宋思颜、潘庭坚、王恺以及流寓太平的名士汪广洋。十六年(1356)三月,攻克应天,儒士夏煜、杨宪、孙炎、孔克仁、栾凤、陈养吾、王等十几人被征入幕府。⑤这时的朱元璋更注重收罗知识分子,以提高决策能力。占领应天不久,命徐达攻打镇江,嘱托徐达寻访避居镇江的元江南行台侍御史秦从龙。秦从龙从镇江到应天,两人“每以笔书漆板,问答甚密,左右皆不能知。”⑥秦从龙成了元璋的首席军事政治顾问。南下浙皖向朱升登门求教,朱升以“高巩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诀相赠,它所包含的深根厚基、养精蓄锐,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权谋与哲理,显然更有助于元璋锻炼思维,提高境界。

      诸葛亮初出茅庐,为刘备作了三分天下的划策,而后的事变进展若合符节。刘基初见朱元璋,陈时务十八策,并为元璋制定东西两个战略方向上的攻取次第和主攻方向,事变的进展同样是丝丝入扣。刘基的这个献策实在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有异曲同工之妙:“明公因天下之乱,崛起草莽间,尺土一民无所凭借,名号甚光明,行事甚顺应,此王师也。我有两敌:陈友谅居西,张士诚居东。友谅包饶、信,跨荆、襄,几天下半;而士诚仅有海边地,南不过会稽,北不过淮阳,首鼠窜扰,阴欲背元,阳欲附之,此守虏耳,无能为也。友谅劫君而胁其下,下皆乖怨。性剽悍轻死,不难以其国尝人之锋,然实数战民疲。下乖则不欢,民疲则不附,故汉易取也。夫攫兽之先猛,擒贼之先强。今日之计,莫若先伐汉。汉地广大,得汉,天下之形成矣”⑦。这个议论,对元璋可以说是如雷贯耳。因为在渡江以来,他的眼睛一直在盯着东部的张士诚。他为在与陈友谅之间仍有着元朝地盘的缓冲而心安理得,实际上他与他的部下都担心陈友谅率师东下。在东西两个战略方向上,元璋一直处在一种昏噩模糊状态。他的所有幕僚和顾问都不曾透此一关。现在刘基拨云开雾,指出了夺取天下的必由之路,真如柳暗花明,渐入佳境,有说不出的豁亮和痛快。关于这个决策的重大意义,元璋后来曾有一个解说,谓:“尝与二寇相持。人有劝朕先击士诚,以为士诚切近,友谅稍远。若先击友谅,则士诚必乘我后,此亦一计。然不知友谅剽而轻,士诚狡而懦。友谅之志骄,士诚之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虑,故友谅有鄱阳之役,与战宜速。吾知士诚不能逾姑苏一步以为之援也。向若先攻士诚,则姑苏之城并力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我将撤姑苏之师以御之,是我疲于应敌,事有难为。朕之所以取二寇者,固自有先后也。”⑧这段话对当时决策的英明和事后应验讲的十分透辟,唯一的缺点就是掠人之美以为己美。用事后的清醒遮盖了当时的糊涂。

      这么多的优秀人才凤翔鹤集,献计献策,自然为元璋提供了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材。正是在这些人的启迪训导之下,元璋逐渐成长成熟起来。

      (二)

      元末,群雄并起,谁能够成为这场角逐中的幸运儿?秦末蒯通对刘邦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捷足者先得焉”⑨。所谓高材捷足,也就是聪慧、谋略与勇敢。怎样才能成为高材捷足者呢?其中有一条件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用过往的知识与文化武装自己。如果他是一个识字不多的农民将领,就必须向读书人求教,向书本学习。这个学习成绩的好坏与他的成就密切相关。元璋正是这个学习的佼佼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