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至1907年间,德国皇家普鲁士吐鲁番考察队在我国吐鲁番木头沟的伯孜克里克佛窟中捡得一片印字文书,这是被格伦威德尔(A.Grünwedel)编为TⅢM137号(ch1103)的纸片。纸片已残,但其上所印文字5行较完整,为木刻印板印成,5行字之外有双线外框,长宽均为9公分,现据本人所得图片录其形状及文字如下左(简称甲件):
事情无独有偶,1980年吐鲁番文管所在伯孜克里克清理洞窟残渣垃圾中,也清出了相近似的木刻印板文字纸片二件,其中一件纸形比较完整,带有双线外框的文字,也是5行,原来斜印在一白纸的中间。虽然出土纸的上边及右侧被裁剪去一部分,但在印板文字外框之外,仍能看清有明显的折叠痕,显示出包过某种平面物品的特征。此件现藏吐鲁番博物馆,其图版见于该馆编《吐鲁番博物馆》第110页。在吐鲁番文物中心编撰的《吐鲁番新出土文书及研究》一书中有录文及说明,现将该件形状及文字转录于上右(简称乙件): 上列二件,形状一致,框内文字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撰写者均明白表示自己是“打造南无(柜)佛金诸般金箔”的铺家;其次,均标明了开铺的地点,一个“住杭州泰和楼大街南”,一个在杭州官巷的崔家巷口;第三,均希望“不误主顾使用”。从这些共同特点看,印文具有介绍本铺经营项目、开铺地点、宣传自己有讲“信实”、不误主顾使用的声誉。由此不难推断,这二件纸片是为推销该店所打造金箔的一种经营广告。 从1980年发现的乙件印文纸上的方形折叠痕判断,该纸是用来包裹金箔的。这种印有经营广告内容的包装纸,古代称之为“裹贴”。裹者,包装也;贴,即具有招贴之意,即招引人们知晓贴于它物上的广告。上述二纸,既具有包装功能,又含有招贴广告内容,故名之为“裹贴”。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商家铺市销售商品均需消耗大量“裹贴”,于是出现了专门制作这种“裹贴”的作坊。如南宋人吴自牧《梦梁录》卷13载临安城中的团行时说:“其它工使之人,或名为作”,在众多所列中,即有“裹贴作”。上述诸纸有可能原产于杭州的这类作坊,当然也不排除商铺自行制作这类“裹贴”。 二件印文均由右及左,乙件印文第1行前三字缺损,据甲件印文“信实徐”三字推测,或许也是“信实□”一类的用词。信实,则是古往今来人际交住中的一种基本准则。唐孔颖达在对《礼记·礼运》篇中的“讲信修睦”注疏时说:“信、不欺也”。信实,或可作诚实,亦如今日“讲信誉”之谓。印文在铺名前冠以“信实”,起着自我宣传的作用。“打造南无佛金诸般金箔”中的“南无”、甲件作“南柜”。“南无”为梵语词,唐玄应《一切经音义》云:“南无,或作南谟、或言那模,皆为归礼译之”。由此知“南无佛”,即归礼于佛,是对佛表示一种归诚的敬意称谓。至于“南柜佛”,就不好理解,“南无”,确有多种译字,如南谟、南摩、那模、纳莫、囊漠、娜母、纳慕等,但不见有“南柜”佛;或者另有寓意,如将“柜”作柜房理解,可能有“南柜”、“北柜”之分,这也只是一种推测,尚待实证。 两店铺座落的地点在杭州,究竟是何时的杭州?正是须弄明白的关键问题。乙件上有“见住杭州泰和楼大街南,坐西面东开铺”,此泰和楼属南宋临安城(即杭州城)内官办的官库酒楼之一,宋人周密撰《武林旧事》卷6酒楼类载:
以上并官库,属户部点检所,每库设官妓数十人,各有金银酒器千两,以供饮客之用。……官中趁课,初不籍此,聊以粉饰太平耳!往往皆学舍士夫所据,外人未易登也。 从上文得知,泰和楼,又可写作太和楼,属官酒库中的东库。《武林旧事》卷5“湖山胜景”类,以丰乐楼为中心,划楼南为南山路,楼北为北山路。由此,特别介绍了丰乐楼的沿革: 丰乐楼,旧为众乐亭,又改耸翠楼。政和中,改今名。淳祐间,赵京尹与踌重建,宏丽为湖山冠……旧为酒肆,后以学馆致争,但为朝绅同年会拜乡会之地。 南宋周淙所撰《乾道临安志》卷2楼类载有丰乐楼: 耸翠楼在丰豫门外,政和七年,郡守徐铸命钤辖杨靖於湖堂之右,以众乐亭旧址临湖为耸翠楼。今丰乐楼。 政和为北宋徽宗年号,七年为公元1117年,是年在众乐亭旧址建起来的楼名为“耸翠楼”。所谓“今”,即周淙作志时的南宋乾道间(1165-1173),据最后一语,至乾道时,是楼才名“丰乐”。《乾道临安志》卷1库类记有当时十一酒库,其中三库下有注文: 赡军南酒库在朝天门外(有和乐楼) 东酒库在柴垛桥之东(有大和楼) 西酒库在三桥之西(有丰乐楼) 大和楼,从其所居位置及东酒库名判断,即是太和楼。由此则知,乾道时官酒库以酒楼名出现者,仅此三座,而在稍晚的《武林旧事》中,便有八座楼名了。可知太和诸楼名,兴起于南宋孝宗统治时期,即乾道、淳熙间(1165-1189)。 太和楼在柴垛桥之东。南宋末吴自牧《梦梁录》卷7大河桥道条下载:“常庆坊东北曰太和楼桥,俗名柴垛”。因此,穿过此桥的大街,应即是泰和楼大街。名楼一经出现,街以楼名,总需经历一个时期,或许这已是元代的事。作此推测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南宋自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建都于此,便于“是年十一月三日升杭州为临安府”了(《乾道临安志》卷2),直到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才又恢复杭州名。《元史》卷62地理志5杭州路条: 杭州路:上。唐初为杭州,后改馀杭郡,又仍为杭州。……宋高宗南渡,都之,为临安府。元至元十三年平江南,立两浙都督府,又改为安抚司。十五年,改为杭州路总管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