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宁远务关防课税条印音释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文物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中国古代史(二)(宋辽金元明清)
复印期号:1995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文物》杂志1993年第6期刊登周九宜先生关于“湖南宁远出土一枚铜质八思巴文宁远务官押”的报道,并刊出印文,使读者得见全貌。此印于1983年5月在宁远古城基址出土,“铜质,长21.4、宽7.4厘米。方纽。正中阳刻八思巴文字。”“上方边框横刻‘宁远务’,两侧边框竖刻‘如无此印’‘形同匿税’,均为阳刻汉文,此官押作为印信凭证,用于当时行商贩运税赋验收。(见图)”

      周先生于印文八思巴字无释。案元代传世文物,汉字与八思巴字并用,约有两类。一是八思巴字与汉字对译;另一类是八思巴字与汉字合书联用,两种文体书写不同的文字内容,联成一体。此印属第二类。八思巴字六字的音读可构拟如次:

      元代八思巴蒙古字兼用于拼写蒙古语和汉语。拼写汉语时,同一字体可适用于若干汉语同音字。所以,必须有相关文献可供参考,才能准确地将拼写的汉字复原。此印文八思巴字拼写汉语,上方有“宁远务”,两侧有“如无此印”“便(周文误作“形”)同匿税”等汉字,足资参证。我以为此印八思巴字音写的汉字六字,可还原为:“关防课税条印”。

      八思巴字第一字音译“关”字,甚明。第二字以hu音写汉语轻唇音f,可复原为“防”。“关防”一词,原有核查、查验之义,以防诈伪。《宋史·选举志》载,南宋理宗绍定时,举人考试,“奸诈百端,真伪莫辨”,“乃命诸郡关防,于投卷之初,责乡邻核实,严治虚伪之罪”。又载:“端平元年,以牒试已罢,解额既增,命增额州县措置关防。”此词屡见于元代官方文书。《通制条格》卷二十九载大德八年七月中书省刑部呈:“官府用印,本以关防诈伪,取信于民。”关防义为核查防范,用为动词,与后世用作名词者不同。元代文书习用于核查商务和税务。如《元典章》卷二十二“户部”载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圣旨条画,内称“商税:各处若不关防,中间作弊,百般欺隐课程。”《通制条格》卷十八载至元二十四年七月,尚书省枢密院呈:“各军若为私己,勾当诸处买卖等事,于本管奥鲁官司具状陈告,行移所管有司,依例出给文引,两相关防,似为便当。”《元典章》卷二十二载至元二十八年颁布的“至元新格”中,有“院务课程”一款,内称:“诸院务课程,当该上司,常须设法关防,每月体度。”关防的课程项目称为“关防节目”,负责关防查验的官员和机构泛称为“关防官司”。

      “课税”之义甚明。“务”,系元代课税机构,官员称为“务官”。宁远县,元属湖广行省道州路。宁远务即设于宁远县的关防课税官司。不仅行商货贩须到务投税,田土买卖等交易也都要到务投税。元仁宗延祐时,曾发生买卖田土越境投税案件。《元典章新集》“户部”载至治元年江浙行省准中出省咨文,称:“今后凡有买卖交关一切契券,皆合坐落本管务司投税”。买卖交关的契券,又称“契本”,由元朝户部用铜板印造,颁发各地,收取少量费用,原收至元钞一钱,后增至三钱。见《元典章》卷二十二“契本”条。商人或交易人在契本上写明交易物体,到务查验纳税。“如无契本,即同匿税”,也见《元典章》卷二十二“契本”条。各地务官查验收税后,在契本上用印,以为关防凭证。所以,此印的汉字印文称“如无此印,便同匿税”。

      “条印”见陶宗仪《辍耕录》卷三十“印章制度”条,略谓:“《通典》云,北齐有木印,长一尺,广二寸五分,背上为鼻纽,长九寸,厚一寸,广七分,腹下隐起篆文曰督摄万机,惟以印籍缝。今龊合缝条印,盖原于此。”又见徐元瑞《吏学指南》,称“长条印”,亦引《通典》北齐长印,谓“其原始此”。案《通典》此条见于“礼部”二十二,北齐“督摄万机”长印乃皇帝御玺,与元代课税条印无涉。陶、徐两家引用此条,只在说明长形缝印的起源。《元典章》卷二十二载至元二十二年正月福建行省禁约内一项,由于“各务税契又多不用上司元降契本,止办务官契尾,更有连数契作一契押者,其弊多端”,“禁约务官人等今后应有交关文契赴务投税,须要依例连粘契本,方许印押”。可见务官收税时另有契尾存查,犹如近世之“存根”。投税之契本与务官之契尾需连粘用印,所以陶宗仪说是“龊合缝条印”。明刘辰《国初事迹》载明太祖时,“议用半印,行移关防”。所谓“半印”即是连粘印缝,但行用范围,有所扩展。

      

      前引《吏学指南》“玺章”条,将元代官方印章分为四类:一、御宝,二、印信,三、长条印,四、木朱印。御宝是皇帝的印玺,可置不论。 木朱印是寺观自造的印记。元成宗大德八年曾予禁毁,见《通制条格》“追毁木印”条。印信与长条印都由官府铸造,颁发给官员掌管使用,但二者又显然有别。印信是正式的官印,由礼部铸印局铸造,原料、重量、尺寸依不同品级而有不同的规定。《元典章》礼部印章条载有“印章品级分寸料例”表,记述甚详。诸王用金印,驸马至正三品官员用银印,从三品至九品用铜印。传世元代铜质官印时有发现,均用八思巴蒙古字。印文为官署或官员职名,称某官印或某官之印。汉官用八思巴字译写汉语。蒙古官职以八思巴字拼写蒙语。条印则由户部铸造,用于课税契本,均为铜质,故又称为“契本铜印”。官员印信为方形,课税印用长条形,两者形制有明显的区别。

      现存元代寺观免除差发赋税的蒙汉文圣旨碑刻,八思巴字蒙古语Tam-qa一词,原义为“印”,相对的汉译为“商税”,研究者或以为费解。案蒙古印章制度乃源于畏兀(古代的维吾尔族)。Tam-qa一词,《至元译语》音译为“探合”,系出于突厥一畏兀语。蒙古税收制度源于汉制。税粮归仓,故蒙古语中借用汉语“仓”字以称谓粮税。商税需有契本关防用印,遂借用探合一词以称谓商税。所以,蒙汉文圣旨碑中,八思巴字蒙古语“仓、探合”,汉文中则译为“税粮、商税”或“地税、商税”。探合一词原为各种印章的泛称,用称商税则应指此种“关防课税条印”。宁元务条印的出土,为此提供了实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