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新阶段。它不但达到了辉煌的高峰,而且在时间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空间上,地域特色更加突出。对于前者,学术界已有研究,对于后者,基本上仍是空白。本文拟对宋代地域文化的某些方面进行论述与探讨。 一、宋代地域文化的基本状态 中国素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之说。不同的山川风俗,养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从宏观上考察,宋代地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区域:北方地区、东南地区、四川地区、中南地区。从层次高低来看,前三者基本属文化发达地区,中南地区则属文化落后地区。 北方地区文化,集中体现在京、洛地区。 像所有的京师一样,宋代开封是全国的文化中心、人文荟萃之地。无论是文化设施、文化活动,还是文化素质、文化品位,都是第一流的。 开封是全国的教育中心。有中央的高等学校,如国子学、四门学、太学、宗学等。也有开封府学及属县的地方学校,还有专科学校如武学、律学、算学、医学、书学、画学等。教育事业的发达,是当时世界上其它城市所不可比拟的。开封的“图籍之盛,近代所未有也”①。朝廷的昭文馆、集贤院、史馆、秘阁、太清楼、龙图阁、天章阁等地,都是官方集中的藏书之地,汇聚了全国各地的文化典籍。官僚贵族的私人藏书也很丰富。如钱惟演“家储文籍侔秘府”②,宋敏求家藏书达三万卷③。开封无疑是全国书籍收藏、流通最多的地方。宋代的书画艺术,也以开封最为发达。朝廷有翰林图画院、御书院、书学、画学等专门机构,以研究、创作和培养艺术人才。据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的统计,北宋被著录的画家有400多人,开封籍的至少有50多人。而且,北宋中期,开封出现了印板画,开辟了绘画的新领域,为图画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开封的戏曲、娱乐活动极为繁荣。官方有教坊、云韶部、东西班乐、钧容直等多种团体,其中教坊乐工最多时有400多人,钧容直则有500多人。瓦子勾栏,是宋代开封兴起的民间演艺场地,数量多,规模大,仅东角楼一带,就有瓦子勾栏50多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④。其盛况在当时世界上是罕有的。 毫无疑问,开封文化代表着宋代文化发展的高峰和繁荣。其特点,大体可作如下归纳:一、正统性。开封是朝廷所在地,文化中心是由政治中心派生的,必然为政治服务,也必然受皇家气派影响,雍容华贵、正统大雅。二、综合性。万方辐凑的开封,既是国内各地文化交流中心,也是亚洲各国文化交流的中心。各种文化在此汇集、融合和提高,结聚成绚丽多姿、博大精深的综合文化。三、表率性。开封为首善之地,其文化为全国的榜样。“圣朝祖宗开国,就都于汴,而风俗典礼,四方仰之为师”⑤,中心城市文化的辐射功能和主导作用十分突出。 南宋临安的文化、风俗,在很大程度上是竭力模仿开封才繁荣发达的⑥。 西京洛阳,是宋代文化的另一宝地。“洛阳自为都,二千有余年。举步图籍中,开目古今间。”⑦两千多年的中心文明积淀,使洛阳形成了极为雄厚的文化底蕴。洛阳自然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都城历史悠久,原来就居住着许多贵族士大夫,北宋时更是闲官的安置之地和退休官员优养定居的乐园,因而聚集了大批文化精英。“洛阳衣冠之渊薮,王公将相之圃第,鳞次栉比”⑧,园林文化也号称甲于天下。作为文化载体,这些士大夫在洛阳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也熏陶造就了众多青年学子。如当地“故家大族子弟,颇皆好古文”⑨,即是一个方面。在科举考试中,洛阳士子阵容强大,占有优势。如宋神宗时,北方五路“举人最多处,惟河南府、青州”⑩。传统渊源及高品位的居民素质,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因而群彦汪洋,各贤辈出。尤其是“自家体贴出”“天理”概念的洛阳人程颐、程颢,在此奠定了理学,遂使洛学成为新儒学的正宗,洛阳也成为理学圣地。理学又称“伊洛之学”,即可说明宋代洛阳文化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另一大学者邵雍,30多岁时迁居洛阳。为了求学,他曾游历各地:“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遂不复出”(11)。他看到了洛阳文化的奥妙,认定洛阳是道理所在,是最适宜做学问的地方,遂在安乐窝潜心治学,创建了博大精深的先天象数学,影响至今仍存。司马光也正是在洛阳文化的氛围中写成了传世名著《资治通鉴》。可以说,学术性突出,是宋代洛阳文化的特点。 东南地区的江西、福建以及两浙等地,是宋代异军突起的文化发达之地。宋仁宗时,吴孝宗指出:“古者江南不能与中土等。宋受天命,然后七闽、二浙与江之东、西,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12)也就是说,从宋代开始,东南文化迅速发展起来。主要表现与特点有三。 一、文化普及,居民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叶适说的“家能著书,人知挟册”(13),固然是夸大之词,却也道出一种文化气象。这以福建为典型。《宋史·地理志五》言:福建居民“多向学,喜讲诵,好为文辞,登科第者尤多”。富贵人家自不必说,连一些社会下层的劳动者也富于文化素养,“虽闾阎贱品处力役之际,吟咏不辍”(14)。宋神宗实行差役法时,由于“闽俗户知书”,被差为乡兵者“大抵举子也”(15)。青壮年文盲居然如此稀少,足见福建人中有文化者的比例相当高。正是在此基础上,生长出一代宗师杨亿、朱熹。 二、文化水准高,大家辈出。江西尤为典型:“江西自欧阳子(修)以古文起于庐陵,遂为一代冠冕,后来者莫能与之抗。其次莫如曾子固(巩)、王介甫(安石),皆出欧门,亦皆江西人……至于诗,则山谷(黄庭坚)倡之,自为一家,并不蹈古人町畦”(16)。唐宋八大家中,江西占了三位,黄庭坚则以诗享誉古今。儒学同样有很大成就,前有李觏,中有创建“临川新学”的王安石,后有陆九渊三兄弟,各领一代风骚,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抚州地区尤其引人注目。张孝祥指出:“临川于江西号士乡,王介甫、曾子巩、李太伯以文为一代宗主,而皆其郡人,故居民多业儒。碌碌者者出于它州足以长雄,故能文者在其乡里不甚齿录,独素行可考而后贵也。”(17)晏殊及后来的陆九渊三兄弟也是抚州人。由于大家众多,名士的标准被抬得很高,在抚州不足挂齿的文人,到外地却是佼佼者。当地文化底蕴十足,由此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