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末起义中脱颖而出,“不十余年而成帝业”,颇具传奇色彩地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出自贫苦农家而登上封建帝王宝座,并开创了二百多年封建王朝的人物。长期以来,对他成功的奥秘何在的问题,往往强调从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儒士对他的影响作用方面来总结研究,而忽视了广阔的文化背景和深层的文化心理因素的探寻。本文拟通过传统政治文化与明初政治历史现象,对朱元璋的成功之道作一新的诠释。
一、从农民到皇帝
--传统政治文化作用中的成功范例
由于本文主要论述传统政治文化与明初政治的关系,因此,有必要首先谈一谈政治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概念。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是本世纪五十年代由美国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首先提出的。阿尔蒙德认为,政治学的核心是政治体系,研究任何一种政治体系不应局限于政治结构及其作为,而且还应当了解和分析其基本倾向,这就是“政治体系心理的方面”。即政治文化。①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一个特定时期对政治潮流的态度、信念、情感的总和。由于人们的政治活动与政治体系的运行,都离不开政治思想观念、政治价值取向、心理情感等因素的方法支配,政治文化概念的提出,提供给我们一种有可能更全面地把握和限制政治现象因素的方法,有利于我们开展对政治史的整体研究。
一切文化都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物质形态的凝聚。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整体思想的视野来看,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发韧于上古先秦时代。从那时起,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孜孜以求的就是理想的社会政治模式,于是,取之不竭的传统政治智慧便贯穿着中国的政治历史。在中国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这种特有的政治文化,反过来又作用影响于整个社会。汉代刘熙解释“传统”一词曰:“传,传也,以传示后人也。”②传统所指的是历史沿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思想、道德、制度、艺术、风俗、心态等,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定性的概念。就某种意义来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儒家圣贤世代相传的“道统”几乎可以相提并论。纵观传统政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儒家所倡导的社会政治学说占有重要地位,它铸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政治观念、政治俗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心理情感。植根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家庭血缘宗法社会土壤中的古代君主政体和与之相适应的这种政治文化紧密相结,构成中国古树上的常青之藤。
从历史主体的实践活动出发,理解事物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史观的基本要求。下面结合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对朱元璋作为主体的选择和实践作些具体的考察。
1.从小的熏陶与潜意识的产生和存在
朱元璋出身于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典型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祖父辈因贫穷一再举家迁徙,他的父母、兄长“农业艰辛,朝夕彷徨。”③他从小就替地主牧羊。可是,在史籍中,载有他和牧童伙伴们常玩装帝王游戏的记录。他会用棕叶做成胡须,把一块车轮木板顶在头上当作王冠,用碎木片做笏,命令其他孩子在自己面前站成一排大礼朝拜,“俨然王者。”④这提示我们,尽管他当时年龄尚小,地位低微,但传统政治文化世代传递的投射,已在其内心深处埋下了为王称帝的潜意识。
参与政治活动以前,朱元璋只上过几个月私塾。小时候他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启蒙,是来自他的外公。他外公曾在宋朝大将张世杰部下做过亲兵。宋亡时,陆秀夫背负六岁小皇帝跳海身亡。张世杰率船突围,不幸遇风殉难。朱元璋的外公九死一生,侥幸生还,晚年时常常谈起这段伤心的家国之恨。朱元璋幼年时很有可能在这方面得到一些政治启蒙教育,⑤接受了传统忠君爱国观念和反抗民族征服的思想,自然也会接受一些政治莫测、王朝更换、皇帝可以替代而为的思想。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濠州遭受严重灾荒,朱元璋的父母兄长于半年内相继死去,孤苦无依的他不得不栖身皇觉寺,做了和尚。在到处游方化缘的三年多时间里,朱元璋到过淮西一带不少地方。淮西是后来成为元未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彭莹玉进行秘密活动的地区,朱元璋作为一名社会底层的青年,在漂泊生活中受到起义的启蒙,感受到改朝换代的风雨欲来,是很正常的现象。回寺院后,他交结朋友,“立志勤学”。⑥红巾军大起义爆发,伙伴汤和传信召唤,朱元璋起初尚出于本能“既忧且惧”,但在寺庙化为灰烬,又占卜得吉后,毅然投奔,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2.与政治生涯几乎同步开始的深层心理结构的变化
投军的第二年,朱元璋略地妙山,得到冯国用、国胜兄弟的归附。当时,朱元璋“从容询天下大计”。国用对曰:“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⑦不久,在攻取滁州的途中,“少读书,有智计”的李善长到军中谒见,言道:“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⑧占领金陵帝王之都、仿汉高行事平定天下,这一建议,无疑唤醒了朱元璋内心深处为王称帝、改朝换代的潜意识,由此,朱元璋从事政治活动追求的政治目标真实而明确地树立了起来。应该说这是朱元璋和儒士在政治目标认同基础上形成有机结合的开始。值得注意的是,这仅发生于他参与政治活动的第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