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世纪后期,在西域出现了一个新的国家,宋朝的史籍多数称之为“大石”,有时也称之为“大食”。这个国家位于中西交通的枢纽,“丝绸之路”的中段,在我国和中亚的历史上占据过重要的地位,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它虽然与西亚的大食(阿拉伯伊斯兰教帝国)同名,但是,二者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状况完全不同,因此显然不是一个国家。关于这个国家的真实名称及其居民的族属,过去一直是个难解的“迷”。今据历史记载和敦煌遗书,我试图进行一番探索,力求初步揭开这个“谜”的谜底。 一、历史记载中的大石国和大食国 宋朝初年,继业三藏与同伴去西天取经,回国后写有行记,记在他后来主持的峨嵋山牛心寺所藏的《涅槃经》卷后,后为宋朝著名文人范成大收集于《吴船录》中。该文记载继业三藏进入西域之后的行程是:“入伊吴(吾)、高昌、焉耆、于阗、疏勒、大石诸国,度雪岭,至布路州国。”“伊吾”当时称伊州,故址在今新疆哈密市。“高昌”即高昌回鹘国,因其地曾称西州,又称西州回鹘国。“雪岭”指今兴都库什山,在帕米尔高原以南。“布路州”多译为布路沙,“布路”为地名,“沙”同于杀、设(Sad),原是突厥国官名,后演变为王位的称呼,“布路沙国”意译即为“布路王国”,其国魏晋南北朝称作波路、钵卢勒,唐朝称作勃律,清朝称博罗尔,其地在今克什米尔地区。根据继业三藏的这段行记可知,大石国在疏勒国(今新疆喀什市)和雪岭(今兴都库什山)之间,其地理位置约在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一带的帕米尔高原上,或者说,大石国的领域至少包括今帕米尔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从《吴船录》的记载可知,继业三藏是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起程的,至大石国境,当时至少须走二年时间,由此可见,至迟在公元966年,一个新的国家—大石国即已在帕米尔高原一带建立了。 二十年后,又有一批西域僧侣向宋朝进贡,《宋史》卷四九○《外国传》是这样记载的:“雍熙中……又有婆罗门僧永世与波斯外道阿里烟同至京师。永世自云:本国名利得,国王姓牙罗五得,名阿喏你缚,衣黄衣,戴金冠,以七宝为饰,出乘象或肩舆,以音乐螺钹前导,多游佛寺,博施贫乏……其国东行经六月至大食国,又二月至西州,又三月至夏州。阿里烟自云:本国王号黑衣,姓张,名哩没。用锦彩为衣,每游猎,三二日一还国。署大臣九人治国。无钱货,以杂物贸易。其国东行六月至婆罗门。”“婆罗门”国指中天竺。唐朝称聂斯托里派的基督教寺院为“波斯寺”,因此,“波斯外道”指基督教僧侣。阿里烟自称其“国王号黑衣”,其国“东行(按,当作“东南行”。宋朝对西域各国的方位不熟悉,往往将路线地方向记错)“六月至婆罗门”,与婆罗门僧永世说“其国东行(按,应作“西北行”)六月至大食国,又二月至西州(今新疆吐鲁番高昌古城)”的“大食国”记载相符,因此,波斯外道阿里烟一定是“大食国”的基督教僧侣,此大食国有时也称“黑衣大食”,即指疏勒国西南和兴都库什山北的大石国。 一百年后,拂菻国(东罗马拜占廷帝国)遣使向宋朝进贡,其使者一路东行,直走“丝绸之路”的西域南道,也曾经过大石国。《宋会要辑稿·蕃夷四·拂菻国》记载这件史实说:“元丰四年十月六日,拂菻国贡方物,大首领你厮都令厮孟判言:其国东至灭力沙,北至大海,皆四十程。又东至西大石及于阗王所居新福州,次至旧于阗,次至约昌城,乃于阗界;次东至黄头回纥,又东至鞑靼,次至种榅,又至董毡所居,次至林檎城,又东至青唐……。” “西大石”当为大石国西部,看来当时的大石国已分离为东西两部分。新福州又写作新复州,在旧于阗国西方,当是今新疆的喀什市或叶城县。“约”字或作“灼”字,“灼昌”即“朱里章”或“车尔臣”的异译,指新疆且未县的古城。“黄头回纥”为Sarig Uigur的意译,指当时的龟兹回鹘国,在罗布泊南。“种榅”为仲云的异译,为突厥部族之一,曾长期从属于回鹘汗国。“董毡”是青海的吐蕃首领,青唐城在今青海省西宁市附近。“中国”指宋朝。同一件史实,《宋史》卷四九○《外国传·拂菻》是这样记载的:“拂菻国东南至灭力沙,北至海,皆四十程。西至海三十程。东自西大食及于阗、回纥、青唐,乃抵中国。”两相对照,可知“西大食”即“西大石”,都指疏勒国以西、兴都库什山以北的大石国。 二、敦煌遗书中的“黑衣大石”和Tazik 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丰富的遗书中,其中两件的内容是有关大石国的,一件为汉文,一件为于阗文。 汉文书写的这件敦煌遗书,编号为P4065,内容为三件表疏,其中第三件的全文是:“(前缺)早者,都头阴会宾至,伏蒙 皇帝陛下特降宸翰,兼惠信物,不任感铭之至。兼闻西太子领大石兵马来侵大国,动天动地,日月昏沉;致(至)于马甲人甲,刀枪斧钺,实填(镇)人怕,直回鹘、葛禄及诸蕃部族,计应当敌他不得。窃知皇帝陛下,天倍(培)天补(辅),圣得(德)神扶,若不如斯,岂得万民顺化?作张良计教,设韩信机谋,不放管界之中,逆头便施作略。如蛾扑火。寻即灰烬;片时似蓬,风吹飞出他方世界。贼军大败,兵马桃(逃)生。如此声名,传杨(扬)天下。昔时汉主□□功业,今日恰同。更有代代君王,趁皇帝不及,非论黑衣大石怕怯皇威,直至唐国以来尚惧势力。凡在环海,忻跃倍多;远近并闻,不任庆快,某忝为甥舅,欢忭极深,兼及诸亲,皆增喜悦。必料皇基帝业,万岁千秋;社稷城惶(隍),如同劫石。金枝玉叶,琼萼仙花,子子孙孙,永无恶弱。唯希皇帝,开通天下,赋施生灵,应是二州,皆同瞻晖。(下缺)”“都头”为五代和宋朝军官的名称,“阴会迁”必定出身于敦煌大族阴氏。“宸翰”指皇帝的书信,“信物”为外交礼品。由“西太子领大石兵马来侵大国”一句分析,这个“太子”必为西大石的王子,而被侵的“大国”则是本表疏的收件人—“皇帝”所统治的国家。“葛禄”即葛逻禄的省译,“黑衣大石”即“黑衣大食”的异译,指当时的“西大石”和以前的“大石国”。“忝为甥舅”指双方结有姻亲关系。“二州”指瓜州(今甘肃安西县)和沙州(今甘肃敦煌市),这是宋初归义军割据政权的地盘。从表疏的内容分析,书写和发送者一定是归义军割据政权的统治者曹某。接受表疏者号称“皇帝”,表面看来似指宋朝统治者,但从“忝为甥舅”看,则又决不是宋朝统治者,因为宋朝皇帝既未娶归义军曹氏的女子为妻,也没有向归义军曹氏下嫁过公主。而且,这个“皇帝”的国家与回鹘、葛逻禄及其他部族为邻,又受西大石的侵扰,则决不可能是宋朝,而应是地处西域,汉化极深的国家。敦煌莫高窟第98窟画有一位帝王的人像,其冠服和气质与中国内地的皇帝一样,但是旁边的题名则为“大朝大宝于阗国大圣大明天子”。《旧五代史》卷七七《高祖纪》:“(天福三年十月庚子)于阗国王李圣天册封为大宝于阗国王。”《新五代史》卷七四《四夷附录三》:“天福三年,于阗国王李圣天遣使者马继荣来贡红盐、郁金、牦牛尾、玉、
等,晋遣供奉官张匡邺假鸿胪卿、彰武军节度判官高居海为判官,册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于阗西邻大石国,北与西北和回鹘、葛禄为邻;于阗王李圣天曾娶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的女儿为“皇后”,又曾将其小女儿“天公主”嫁给曹议金之孙曹延禄为妻,双方结有姻亲关系。由以上史实可知,这个被西大石所侵的“大国”一定是于阗国,其统治者李圣天在宋初或五代末期即称“皇帝”,收受表疏的“皇帝”一定是于阗的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