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唐赛儿起义的特点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中国古代史(二)(宋辽金元明清)
复印期号:1995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公元1420年(明朝永乐十八年),在山东青州西南的卸石棚寨,爆发了以唐赛儿为领袖的农民起义。由于这次起义发生在明朝初期和山东局部地区,所以它具有若干特点。研究和掌握这些特点,对于研究明朝历史以及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农民起义,是十分必要的。为此,笔者曾撰写《试论唐赛儿起义的特点》①(以下简称《试论》)一文加以论述。然而此文发表后,曾引发了一些争论②。由于这些争论主要关系到对唐赛儿起义评价的根本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再行文加以讨论。

      一

      土地兼并不是唐赛儿起义的主要原因,这是《试论》一文的论点之一。有人不同意这一论断,说只要是封建社会中的农民起义,其原因必定是土地问题,否则,就不是农民起义。

      众所周知,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因而这一矛盾的激化,往往引发农民起义。那么,导致这一矛盾激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以往我国论者在立论时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引用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的一段话:“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方阶级的统治。”而这种“残酷的经济剥削”又主要表现为地主阶级疯狂地兼并土地。据此,“土地兼并—一矛盾激化—一农民起义”便成了说明农民起义原因的一般公式。

      然而,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综观中国封建社会中大小数百次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原因,我们看到它们中的大多数是由当时严重的土地兼并引起的。如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元朝末年的红巾军起义,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义等,即属此类。但是有些农民起义,如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隋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等,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使当时统治阶级对农民和其它劳动人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特别突出地表现在土地问题以外的方面,所以尽管当时的土地兼并依然存在,有的还相当严重,但对这些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来说,它终归是第二位的因素,唐赛儿起义即属此类。

      唐赛儿组织、发动起义时,山东青州、莱州等地的土地问题不甚严重。这是因为:

      其一,元末农民大起义调整了这里的土地占有关系。

      山东是元末农民大起的主要战场之一。起义农民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特别是彻底扫荡了蒙古王公贵族与豪强地主的田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使土地占有相对趋于分散,出现了众多占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民。《桓台县志》记载:洪武、永乐年间,桓台、博兴诸县,“东西数百里,凡小户之民,有田四、五亩或七、八亩不等。终岁所入,温饱足也。”

      其二,这里地广人稀。山东北邻大都,南连江南,为元朝重点控制区之一。至元朝未年,由于统治者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加以长期战乱,社会经济更是遭到严重破坏,因而明朝永乐初年,“土地荒芜”,“居民鲜少”,“当地之民,占田自便,少则数亩,多则数十亩”③。再考虑到唐赛儿起义队伍中几个领袖人物是“家有田产”的富裕农民,说土地兼并不是唐赛儿起义的主要原因就是可信的了。

      唐赛儿起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试论》一文已指出:其一,繁重的赋税。唐赛儿的故乡蒲台,历来地瘠民贫,元朝末年,这里是毛贵率领红巾军与蒙古军激战的地方;明朝初年,这里又燃起战火。朱棣为了争夺皇位,发动了“靖难之役”,山东是主要战场,人民不仅身受战争之害,而且承受着由此加重的赋税负担。当时,为了打仗,朱棣从北平到南京的路上,一个劲地加派赋税,常常是上一次赋税的尚未完,下一次赋税又来了,人民缴纳不出,官府便死命催逼。正如史籍记载,当时官府为催缴钱粮,“吏役四出,尽夜追比”。而散兵土匪,乘机四处流窜,每到一地,烧杀抢掠,肆意践踏。凡此种种,便把山东人民推向饥寒交迫、妻离子散的困境。其二,沉重的徭役。“靖难之役”的徭役征发,山东人民已不堪忍受,朱棣称帝后,为了巩固统治,把京城由南京迁到自己借以发迹的北平,大修城廓宫殿。这样一来,离北平不远的山东人民自不可免。同时,为了供养京城庞大的官僚和军队,要搞南粮北调,朱棣通令征发民夫流浚运河古道,凿开会通河,先后有数十万民众被征调,山东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丁男不足,妻女相继”的情况。如此浩繁、急促的徭役,加上永乐年间山东连续发生严重的水、旱、蝗、雹灾害,粮食颗粒不收。百姓无以为生,只有逃亡和铤而走险。唐赛儿便利用这一时机,率领白莲教徒,于永乐十八年闰正月,在蒲台以南200余里青州卸石棚寨,举行了起义。

      由此可见,认定土地问题是唐赛儿起义的主要原因的论断,是不符合实际的。

      二

      白莲教是唐赛儿起义的组织形式,也是《试论》一文的主要论点。有的论者虽然同意这一论点,但却否定这种组织形式的作用,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在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已经有了很大进步的情况下,还采用这种落后的组织形式,是不应该予以肯定的。然而他们又没有指出当时农民起义应该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

      众所周知,封建社会是以个体的、分散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农民散居各地,虽人数众多,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不发生多种多样的联系,因此,组织、发动他们是很不容易的。我国历史上秦末农民大起义,陈胜虽知“天下苦秦久矣”,认为只要敢于举起义旗,必然得到天下响应,但他在发动起义之时,尚和吴广一起,搞了“鱼腹帛分”、“篝火狐呜”的名堂,其意在于利用农民的迷信,坚定他们起义的决心。后来项梁、项羽起义,则以原楚国大将项燕之名号召天下。这些做法,对鼓动农民起义,起了一定作用。然而,他们都没有很好地解决组织形式问题,加上其它因素,队伍很快出现了松散、分裂现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