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青海柴达木盆地出土的元“钞”

作 者:

作者简介:
叶玉梅 青海省博物馆

原文出处:
青海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中国古代史(二)(宋辽金元明清)
复印期号:1995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钞”即纸币,追溯钞诞生的历史,应该首推我国为最早,有人认为钞始于唐之“飞钱”但也有人认为这种“飞钱”是一种汇兑而非纸币,比较多的学者认为纸币始于北宋的“交子”。王献窑遗书载:“布币为物甚微,其关系货币沿革甚大。由物物交易,演为货币交易,又演为信用交易。布币即信用交易之嚆矢,后世票券之先河也。言票券者,类谓起于唐宪宗时之飞钱,飞钱以券相合,如今汇票。入宋张咏镇蜀,又行交子。”①这里所谓交子是宋其宋时的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由四川的十六家富户主持发行的纸币,此纸币的出现,在经济史、世界印刷史和出版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时的发行额是125340缗(缗,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在此时是量词,用于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三年更换一次,备有本钱360000缗。后来由于富户衰落,1023年,政府收回纸币的发行权②。徽宗时改称“钱行”,“高宗时复又会子,或称褚币。演为银钞钱钞,行于元明,通于有清,为汇票及银票钱票二类。前于飞钱,有西汉之皮币。皮币出于布币,布币原于契券。周秦以来,积渐推演,椎轮大辂,已为信用交易之前驱。不能谓飞钱以前,无货币票券之发生也。”③而元“钞”,是蒙元时代的通用纸币,行用最广,使用最久。元朝初期仿效唐、宋、金朝的办法,有行用钞,用钞的办法是以物为母,钞为子,用钞同物,互相权衡轻重,比较价值。其制度没有文字材料可以考证。元钞主要有三种:a)“中统元宝交钞”,元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年)发行的纸币。自十文至二贯,共有十等。此十文钞为1982年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中发现,面文有“中统元宝交钞壹拾文”等字,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纸币实物。b)“至元通行宝钞”,元代至元钞版,至元二十四年,发行至元通行宝钞,自五文至二贯,共十一等。c)“至正印造元宝交钞”,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的新钞,系在中统钞背面加盖至正宝交钞印而成,每贯折合至元钞二贯。

      一

      1955年秋天,在青海柴达木盆地格尔木农场第一作业站平地造田时发现元代纸钞一包,纸钞用毛毡包裹。有“中统元宝交钞”和“至元通行宝钞”二种不同年号及“壹贯”、“贰贯”、“伍佰文”三种不同面值的纸钞。皆桑皮纸质,纸色黑灰,质厚粗糙,上附少许树皮渣,长方形,现存青海省博物馆。这一发现,对我们研究元代社会经济及元代中央与西藏、青海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中统元宝交钞”,面额分“伍佰文”“壹贯文省”二种。其中“壹贯文省”,钞长29.5厘米,宽21厘米,交钞正面顶部为钞名。钞名下长方形花纹栏分上下二段,上段正中有“壹贯文省”四字,下面是一串钱形图案,左右各直写两行文字,自右至左,第一行和第四行分别是“中统元宝”“诸路通行”九叠衔篆字,第二行和第三行均系八思巴文字,漫漶不清。八思巴文下各横排二字,左是“字料”,右是“字号”。“字料”上一字象“微”字。“字号”上一字是“师”字,当系编号字。下段是十行文字,花纹栏下段右起刻明“中书省秦准印造中统元宝交钞,宣课差发内,并行收受,不限年月,诸路通行”以及“伪造者斩,赏银伍锭,仍给犯人家产”等字样,左接中统年月日,然后为“元宝交钞库使副判”,“印造库使副判”以及“中书省提举司”共三行签押处。上下各盖一朱色正方形官形,上印边长8厘米,下印边长7厘米,印色浅淡。背面有墨印一,长14厘米,宽9.5厘米,四周边围花栏,中为“至正印造元宝交钞”八字,下部盖方形红色印章,印文不清。此钞是元惠宗至正年间印制发行的。

      “至元通行宝钞”面值分为“贰贯”“壹贯”。这里以较为清楚的“贰贯”纸币作一介绍:此钞钞面字迹有些模糊不清。左上角略残,左边缘残损。“贰贯”钞长30.3厘米,宽21.5厘米,钞面上方第一栏为“至元通行宝钞”字样。第二栏中上方为“贰贯”二字。下为钱两贯形,一贯一组,呈长圆形,排列于下方。两边均为蒙古新字八思巴文,上下行文,其意右为“至元宝钞”,左为“诸路通行”。右下方有“字料”二字,左下方有“字号”二字。第三栏共10行,字上下书,左右行。其文为“尚书省秦准印造至元宝钞,宣课差发内,并行收受,不限年月,诸路通行。”其左为平行两行文字即“宝钞库子攒司”、“印造库子攒司”,再左为“伪造者处死,首告者赏银伍锭,仍给犯人家产,至元年月日,宝钞库使副、印造库使副,尚书省提举司。”正面上下各有朱色方印一、上小下大,上印较倾斜,边长7.5厘米,下印边长8.2厘米,背面有墨印一,边长6.2厘米。背面墨朱两印皆能隐约可见“贰贯”字样。

      以上元钞皆为元代后期所造,背面有“至正印造元宝交钞”字样。至元是元顺帝年号,此其一;其二,正面两方及背面,为杜绝伪造均盖着官印,这也是后期交钞特点;其三,纸质、印板的后期特点也很明显。早期中统钞曾用绵纸,还造过少量绫锦织的银钞,印制都用木板。至元十三年,宋灭,全国统一的政权建立,纸币发行量大增,改用桑皮纸铜版印制。格尔木出土的元钞正是灰黑色桑皮纸铜版印制的。上述“中统元宝交钞”还分别于1959年,在西藏日喀则萨迦寺,1965年10月在陕西省咸阳市两处地方发现。萨迦寺同时还发现“至元通行宝钞”,现已送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这两处发现的元钞面积较柴达木盆地格尔木出土的略微小一些。

      二

      蒙古建国之初,就曾在山东博州(今山东聊城)一带发行纸币。在此之前由成吉思汗经拖雷、窝阔台、乃马真台、贵由、海迷失后至蒙哥汗主政的54年间,就有《元史》“食货志”所说无文籍可考的元初“行用钞”。而能够看到史书记载元朝最早发行的地方钞是山东“博州丝会子”“丁亥(1227年),博直兵火后,物货不通,向实以丝数,印置会子,权行一方,民获贸迁之利。”④太宗“八年后丙申(1236年)春正月……诏印造交钞行之。”(《元史·太宗纪》)。太宗窝阔台接受耶律楚材建议,印钞不过万锭。宪宗元年(1251年),“辛亥,各道以楮币相贸易,不得出境,二三岁辄一易,钞本日耗,商旅不通。楫请立银钞相权法,人以为便。(《元史·”史楫传》)。宪宗二年(1252年),刘肃在邢州也发行楮币,公私则皆依赖此币。中统元年(1260)年,“擢刘肃为真定宣抚使,时中统新钞行,罢银钞不用。真定以银钞交通于外者,凡八千余贯,公私嚣然,莫知所捞。肃建三策:一曰仍用旧钞,二曰新旧兼用,三曰官以新钞如数易旧钞。中书从其第三策,逐降钞50万贯。”⑤说明原来曾经发行过真定银钞。元初钞史《古钱大辞典》第二二八页载:“元初未建国前之币制;正史简略,吉田虎雄氏之中国货币史纲有云,元朝开始发行纸币,在太宗余年(AD1236年)号曰交钞,宪宗三年(AD1253年)夏立交钞提举司,增发之以佐军用,世袒中统元年(AD1260年)新发中统元宝交钞……”以上钞币既有朝廷发行的“交钞”、“宝钞”,也有地方发行的“丝钞”、“楮币”等,这些钞币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分散发行,币值稳定,扩大钞币流通,便利了商民,反映了蒙元兴起政治经济上升的景象。元世祖忽必烈即位,自中统元年到至元二十一年的二十五年间,统一印制,丝银为本,从此,纸币的发行权才完全专属于朝延,统一的纸币制度由此开始建立。中统元年七月,始造交钞,以丝为本位;同年十月,又印制以银为本位的“中统元宝钞”,中统钞每二贯可兑换白银一两。这种货币不受区域和时间的限制,可用来纳租税,并允许持有各路原行旧钞的人到指定地点换用新钞。这样,中统钞就作为统一货币畅通全国。1275年(至元十二年),收回南宋会子,换发中统钞“宋会五十贯,准中统钞一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并“添造厘钞”,即发行二文、三文、五文的厘钞,作为辅币。1282年颁布禁止金银私相交易的命令,持有金银者只许在各路官库兑换。随着政治的统一,也完成了货币的统一。灭宋以后,世祖忽必烈发动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军政开支浩繁,徭役劳务税赋征发不断加重,各族人民不堪忍受,起义烽火此起彼伏,更增加了蒙元政权的征战费用,印钞数量相应增多。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为了整顿财政金融,又发行了一种至元钞,从五文到二贯,与中统钞并行。每一贯文当中统钞五贯文。又在各路设立平准行用库,人们可以持钞易库银,有亦可以持银易库钞,或以昏钞易新钞,来稳定钞价。但不久,物价腾贵,钞价贬值。总之,这一时期元钞币值波动,物重钞轻时期。以后在武宗至大、顺帝至正年间都曾一度变更钞法,并铸造过一些铜钱,但都行之不久。因这一时期帝位交替频繁,政令失当,制度废驰。元钞已进入币值下降,宝钞衰退的阶段。终元之世,只有中统、至元二钞作为主要纸币,并行通行。但由于元后期印钞无度,人们视钞如废纸,而以物货互相交易,随着政治腐败,军事失利,经济凋蔽,国用匮乏,在元朝灭亡之前,保钞命运已提前结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