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元代乌思藏宣慰司的几个问题

作 者:
张云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西北民族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中国古代史(二)(宋辽金元明清)
复印期号:1995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乌思藏宣慰司即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省称,是传统中的吐蕃三大地理区域之一。这三大地理区划先后有变化。较早是指上部纳里三围(Stodmngah-ris skor-gsum)、中部乌思藏四茹(Bar dbus-gtsang rubzi)和下部朵甘思六岗(Smad mdo-khams sgang-drug)。①后纳里与乌思藏合为一体,朵甘思又分出上杂(Sdo-stod)和下杂(sdo-smad),形成了新的三区:乌思藏法区(dbus-gtsang chos-dylchol-kha)朵思兑人区(mdo-stod mihi-chol-kha)和朵思麻马区(mdo-smad rtahi-chol-kha)。②元代大三区是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dbus-gtsang mngah-ris Skor-gsum)、朵甘思(ndo-khams)和朵(脱)思麻(mdo-smad)。其区划,依《汉藏史集》记载:“从嘉玉纳里公塘(Ju-Yul mngah-ris kun-thang)以下到索拉甲沃(sog-la dkya-bo)以上为正教法区;自索拉甲沃以下到黄河河曲为黔首人区;自黄河河曲以下到汉地大白塔为俯行马区。”③其地域大致与乌思藏、朵思麻和朵甘思三个区的划分相一致。④在每个区喀设有一名本禅,自皇帝和帝师商定而任命。据汉文史籍记载,元代设在吐蕃地区的机构为乌思藏、朵思麻和朵甘思三个宣慰司。藏汉史所载应一致,三个区即三宣慰司的辖区,本禅(dpon-chen)即首席宣慰使。⑤

      本文主要讨论乌思藏纳里速等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的机构与建置情况。⑥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所辖地区主要在今西藏自治区和不丹、列城等境外地区。在传统中也有三区之说,即纳里速(mngah-ris)、乌思(dbus)和藏(gtsang),也即今阿里地区、拉萨地区和日喀则地区。在纳里速有所谓“三围”(skor-gsum)之说,系指布让(spu-rangs)、古格(gu-ge)和芒域(mang-yul),形成于吐蕃王朝瓦解后。⑦乌思藏地区为古代的四茹(ru)之地,据《贤者喜宴》记载,伍茹(dbu-ru)以拉萨小昭寺为中心,东至约卡之秀巴本敦(hol-khahi shug-pa dpun-bdun),南至玛拉拉举(rma-la la-rgyud),西至秀尼木(gzhu-sne-mo),北至扎地之朗玛古普(Prags-Kyi-glang-ma-gur-phug);约茹(gyoru)以雅隆昌珠(yar-lungs khra-hbrug)为中心,东至工域芝纳(Kung-yul bres-sna),南至夏乌达果(sha-hug stag-sgo),西至卡热康孜(khar-rug-gangs-rtse),北至玛拉拉举;叶茹gyas-ru)以香之雄巴园(shangs-kyi-zhong-pa-tshal)为中心东至扎地之郎玛古普,南至尼雅南木亚波纳(gnyah-nam-hyag-pohi-sna),西至且玛拉古(bye-ma-la-dgu),北至弥地曲纳(smri-ti-chu-nag);如拉(ru-lag),以柴之土巴纳(brag-kyi-dur-pa-sna)为中心。每个茹有十个东岱(stong-sde,千户),再加上苏眦茹(Sum-pahi-ru)共有5茹东岱。⑧其中伍茹和约茹属于乌思,而叶茹和茹拉属于藏地。⑨这种划分随着吐番王朝的瓦解而名存实亡。至元初以前主要为大大小小的封建割据势力所占据。元代因其势而划分乌思藏十三万户,隶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此就其相关问题分论如下。

      一、乌思藏宣慰司释名

      乌思藏宣慰司一名,《元史》中仅一见,即至元二十九年九月甲申,“乌思藏宣慰司言:由必里公反后,站驿遂绝,民贫无可供亿。命给乌思藏五驿各马百、牛二百、羊五百,皆以银;军七百三十六户,户银百五十两。”⑩同书中能说明该称谓存在的另二条资料是:其一,至元二十五年冬十月庚申,“乌思藏宣慰使软奴汪术赈其管内兵站饥户,桑哥请赏之,赐银二千五百两。”(11)其二,至顺元年二月乙酉“以西僧加瓦藏卜、蘸八儿监藏并为乌斯藏、土蕃等处宣慰使都元帅”。(12)但在皇帝赐给乌思藏地方的圣旨、帝师的法旨中则多有记载。(13)这应是“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省称。至元二十九年九月丁亥,“从宣政院言,置乌思藏纳里速古儿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即是其全称(14)《汉藏史集》有“等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dhim-zam lu-son wi si du dben sha hu),(15)也是其全称。而《朗氏世系史》及《汉藏史集》等书中还有“乌思藏宣慰司”(dbus gtsang son wi si)或宣慰司(so n wi si),(16)则是其省称。在帝师的藏文法旨中两者均存在,而以省称为多,如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的帝师法旨是全称,而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的法旨和九年(1305)的法旨等均为“乌思藏宣慰司”,英宗至治元年(1321)和泰定帝二年(1325)的法旨径称“宣慰司”(son wi si或son hu si),(17)说明其表述有异而所指相同。乌思藏宣慰司的前身应是“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军民万户府。”(dbus-gtsang mngah-ris Skor-gsum dhim zam lu gun min wan hu fu)。据《汉藏史集》记载,忽必烈封给乌思藏第一任本禅释迦藏卜的封号与印章是“zam lu gun min wan hu”(三路军民万户)。(18)那么,元初在这里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应是其所司的万户府。这一职官任命的时间约在八思巴和恰那朵儿只兄弟1265年到萨斯迦建政之后的1267年,也即接替刚去世的恰纳朵儿只在乌思藏的行政权力。嗣后在1280年前后出现了乌思藏宣慰司及赏竹辇真担任第一任宣慰使。(19)这实际上是由“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军民万户府”改名而为“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而产生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这一机构的完善与发展,而不是新建。这一变化,藏文史书也有反映。如《汉藏史集》记载,“至于各级官职,有十夫长、五十夫长、百户、千户、万户、路达鲁花赤。若管辖三个路,则称为路军民万户,赐给水晶印。在吐蕃,此官职曾封给本禅释迦藏卜。对其他大多数本禅,赐给的是‘等三路宣慰司都万户’的官职、六棱银印、虎头牌等。”(20)这里的三路(zam lu)自然是指乌思藏纳里速。职官封号的变化事实上是机构改名的产物,遂后均称宣慰使而不再称万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