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档案》与顺治朝吏治

作 者:

作者简介:
韦庆远,1928年生,广东省顺德市人。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教授。1981年以来,先后受聘为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英国牛津大学东亚研究系客座教授,圣安东尼学院兼职院士;香港大学中文系和历史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访问教授。多次应邀到欧洲、日本、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短期讲学。主要著作有《中国档案史稿》、《明代黄册制度》、《清代奴婢制度》(合著)、《档房论史文编》、《明清史辨析》、《清末宪政史》(合著)。主编有《中国政治制度史》教材、《清代全史》第5卷、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国政治制度分支及清史资料多种。已发表论文90篇。邮编:100872。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中国古代史(二)(宋辽金元明清)
复印期号:1995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清代内阁大库档案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历史档案之一,它包括有清代臣工给历届皇帝上的题奏本,历届皇帝颁发的谕旨诰敕,以及各级官府之间往来颁布的咨、移、禀、复、榜文,以及作为附件的题要、揭帖、簿籍、图册……等等。研究有清一代的历史,实不能忽视对这部份档案的利用。

      本文分为六个部份,第一部份是对上述历史档案内容和史料价值的简介;第二部份是对清代顺治朝先后两个执政者—摄政王多尔衮与亲政后的顺治皇帝,他们在惩贪倡廉,革除晚明腐败所作的努力,以及取得过的一时性效果;第三部份以大量个案说明仅依靠严刑峻法并未能真正从根本上产除陋弊,其中有关于体制及官员素质等诸方面的原因;第四部份是在司法方面“清沿明制”,亦沿其弊的揭露;第五部份是对清初在陋规方面的蔓延和恶性发展的揭示;第六部份是对清代各级衙门主要成员——官员和书吏、衙役之间互相依靠、勾结,又互相箝制、倾轧的几种类型的阐述。

      总的说来,作者认为虽然改朝换代,但官场中的腐恶并不易彻底扫除,吏治的澄清是一个非常复杂,有待于综合治理的问题。作为满汉地主贵族联合统治工具的各级官府及其官、吏、役人等,具有对人民群众压迫的本质,其操守道德水平必然低于社会的一般水平,乃是易于理解的。

      1

      首先应该说明,本文所说的《明清档案》,并不是一般性的泛指现在分别典藏在海峡两岸,数逾千万件以上的明清两代公私历史档案,而是专指由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张伟仁教授主编,正在陆续出版中,取名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现存清代内阁大库原藏明清档案》,简称《明清档案》一书。这是一部规模弘大,内容充实,史料价值极高的超大型公布历史档案的专书。史语所的同行们计划将该所现藏全部清代内阁大库档案俱加以缩影印行。由于数量庞大(约计三十一万件),而类别又繁多(计有题奏本章,谕旨诰敕、咨移禀复、榜文,作为附件的题要、揭帖、簿籍、图册……等等),在内容上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充分反映出有清一代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典章制度、吏治政情、军事部署、民族关系、礼仪习俗,以至天文气象、边疆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确实是“清代全国庶政的真实记录,其重要性不言可谕。”①

      张伟仁教授等“为了确保档案的内容不致湮灭”,也“为了便于学者利用”②,早在1981年便克服各种困难,开始对史语所保藏的内阁大库档案进行整理。在过去数十年已有基础上重新进行编订和缩影,制订出比较周详的全面性的工作计划,准备用若干年的时间,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将所藏档案约分印成1500册,全部公布。预计每册约刊载200份文件,页数在600页上下。可见,这是一个具有非常重要学术价值而又规模巨大的系统工程,它同时又是一项对我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有效保存和提供利用的重大措施。

      笔者于1994年上半年执教于香港科技大学,有幸在该校系统阅读了“明清档案”已出版的220余册,即包括从顺治元年到乾隆四十一年(1644-1766年)约5万余份文件。在阅读这些最新刊布的历史档案时,笔者恍如身入宝山,喜睹珍藏,在不少问题上都获得新的收获。以《明清档案》刊布的内容与现存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同类目文件相比对,当然能起到互相补充和启发的作用;以之与有关官书政书、碑刻、地方志、私人文集笔记等结合参详,又必能对清史研究中的各方面专题取得重要的充实,甚至突破。但又必须看到,《明清档案》亦具有相对独立和系统的史料价值,应是今后清史研究者所绝不能忽视的。本文仅依据《明清档案》所提供的史料,对明清交替间的地方吏治状况,前明官场风气在清初的沿袭,顺治朝对此的锐意整肃及其实际效果,顺治朝吏治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有清一代的影响等,进行初步的探索。

      2

      满族入主中原,1644年在北京建立起全国性的政权,宣布一个鼎盛王朝的诞生。顺治时期(1644-1661年)则是大清王朝奠定其统治初基的关键时期。福临是清太宗皇太极第9个儿子。崇德八年(1643年),因皇太极去世,由八旗王公大臣议定,立他为新君。翌年,称顺治元年,入驻北京,举行登极大典,揭开了清朝为期267年统治的序幕。

      顺治帝登极之初,实龄只有6岁,由其叔父睿亲王多尔衮以摄政王的名义主持国政,直到顺治七年(1650年)末,因多尔衮猝逝,才由他本人亲政。顺治与多尔衮之间存在着以权力归属问题为核心的矛盾,导致恩雔中变。顺治帝亲政之初,曾追尊多尔衮为成宗义皇帝,充分肯定他创业建国的殊勋,但不旋踵即下严谕追论他所谓不臣非君,意图弑主夺位等大罪,削去一切尊号,革除爵位,籍没家产,诛连亲信及家属,甚至焚尸扬灰。本文不拟涉及他们之间的恩怨是非,而是注意到,两者在方针政策上,特别是在整肃吏治方面,具有高度的共识,并不存在太大的分歧,因而所执行的政策具有很强的连续性。

      多尔衮本人文武兼资、有着很高明的政略和战略眼光和统驭全局的才能。他从主政之始,即认真总结过前明失民亡国的教训,抱有革除积弊,除旧布新的愿望。他是在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初二日进入北京的,但到七月初八日即以摄政王令旨的形式谕示全国官吏军民,对明朝政府的横征暴敛,文武官吏的昏愦贪酷,作出有理有据的谴责,并且有针对性地宣布除苛革虐,与民更始。言:

      至于前朝弊政,厉民最甚者,莫如加派辽饷,以致民穷盗起,而复加剿饷,再为各边抽练,而复加练饷,惟此三饷,数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远者二十余年,近者十余年。天下嗷嗷,朝不及夕。更有召买粮料,名为当官平市,实则计亩加征,初议准作正粮,既而不肯销算,有时米价腾贵,每石四五两不等,部议只给五分之一,高下与夺,惟贿是凭。而交纳衙门,又有奸人包揽,猾胥抑勒。明是三饷之外,重增一倍催科。巧取殃民,尤为疵政。为此宣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