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管窥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兰芝(1947- ),男,山东昌邑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教授。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 济南,250021

原文出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20世纪中国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呈渐趋加强的态势。到世纪末,可以说已蔚成风气。研究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积极成果,以创造我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新境界。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3)04-0013-06

      从20世纪80年代始,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呈现了一种非常活跃的态势。如果说此前约从3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还主要是在借鉴前苏联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的话,那么自80年代始到世纪末,就明显地转向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成果对原先的理论观点作超越性的批判。考察中国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状况,对全面了解并进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两大阶段

      我们这里所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学术界一般认可和通常研究的那样一个范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即从卢卡奇、葛兰西开其端,中经法兰克福学派再到英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马克思主义。目前西方还没有影响很大的、与通常意义上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相左的所谓“正统马克思主义”,因而本文不拟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上浪费笔墨。

      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很长一段时间,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并没有引起注意,甚至在法兰克福学派已经相当鼎盛的时期,中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似乎还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仅法兰克福学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的美学思想没有引起中国美学界的注意,就是像卢森堡、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这一些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也不曾为中国美学界所注意。当然,今天我们见到有些学者用一些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有某种联系的美学思想解释这一时期的美学观点或文艺创作,如说鲁迅的早期作品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而弗洛伊德与马克思主义是相通的,以及后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但这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完全是两码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有两点是明确的,即由于当时“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家不欢迎这样一种与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相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而资产阶级的美学家们又不欢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之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于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就成为无人涉足的荒原。

      20世纪,中国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即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翻译出版卢卡奇的《左拉与现实主义》到改革开放开始(1935年—1980年)为第一阶段;从改革开放开始到世纪末(1980年—2000年)为第二阶段。就各研究阶段的内容来说,一般的或主导的线索应当是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自身的发展平行的。约略地说,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早期的和晚期的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研究大致是与他们活动的时代相平行的,而对中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对法兰克福学派中的代表人物的研究则有较长一段时间的滞后期。因此我们所谓平行是有相当大的限制的,具体说就是,其一,作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反响,中国的研究因历史的原因总体上是大大滞后;其二,由于对不同代表人物的研究的滞后情况不同,所以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史上历时性的代表人物或流派,到中国之后就成为共时性的了;其三,由于中国自身的选择的原因——既有时间方面的,又有内容方面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反响并不与它在西方的影响相一致,无论是在发生影响的关联上还是在发生影响的程度上都是如此。

      第一阶段,即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翻译出版卢卡奇的《左拉与现实主义》到改革开放开始(1935年—1980年)。30年代中期,出现了对卢卡奇美学思想的翻译介绍。最早的应是1935年在《译文》第二卷第二期上发表的卢卡奇的《左拉与现实主义》,其后便是1936年在《小说家》上发表的他的《小说理论》第一部分、1940年在《文艺月报》上发表的《论现实主义》,以及1940年12月发表在胡风主编的《七月》第六集一、二期合刊由吕荧翻译的《叙述和描写》;到五六十年代,又有了其他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的著作出版,其中有卢卡奇的《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等。应当说,卢卡奇的思想观点对中国当时的美术界发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胡风对卢卡奇的现实主义观点,无论在具体表述上有多么不同,其内在精神是相通的。胡风有关现实主义的那些论述,与中国当时革命文学倡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也是相左的。吕荧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卢卡奇的影响,似乎也不能否认。后来,从50年代中期以后,就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译介的同时转向了严厉的批判,卢卡奇也在此间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而被否定。文化大革命之中,尽管又译介了不少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范畴的著作,但都是“供批判用”的。可以说,这时候,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学术流派被认识和研究。

      第二个阶段,即从改革开放开始到世纪末(1980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不说蜂拥而入,也谓纷至沓来。实际上,从上一世纪末开始,随着美学热、文化热的逐渐升温,西方的美学,其中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就逐渐受到关注,其著作逐渐被译介过来。尤当指出的是,这时候介绍的重点甚至连卢卡奇这样的与共产党有着更多联系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都不再是重点人物,而更多地青睐于通常所说的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美学有着紧密联系的那些人物,诸如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阿多尔诺、马尔库塞,法国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以及英美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诸如伊格尔顿、詹姆逊等。此外还有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历史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被介绍和研究。在这一阶段,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也不只是一般的译介,而且有了较为客观、宽容的评价,甚至有某种程度的吸收和应用。可以说,到20世纪末,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已经引起了美学界的广泛、高度的重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