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心理距离说”的哲学认识论联想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建华(1956-),女,南京人,哲学博士,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9

原文出处:
现代哲学

内容提要:

本文从审美与认识的异中求同,提出了认识过程中“距离”的存在可以缩小认识成果与真理之间距离的基本观点,多角度地分析了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论述了研究认识过程中距离效应的重要价值。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00(2003)04-0124-05

      哲学认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类何以获得真理。围绕这一问题,人们运用多种方法,从多重角度进行了长期、艰苦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受瑞士美学家布洛关于审美过程中“心理距离说”的启发,反思人类认识史和主体认识客体的具体过程,笔者体会到,“距离”的存在是缩小认识成果与真理之间距离的必备条件,亦即认识主体提高认识“逼真度”的必备条件。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是指审美主体要进入审美境界,必须把审美对象置于主体实用的需要和目的考虑之外,在心理上与审美对象之间的一切利害关系相隔离。认识过程中的距离则是指在认识过程中,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保持一定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有助于主体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一

      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流动、发展过程中,过程的历时性、不可逆性是物质运动的基本特征。斗转星移,时过境迁,然而,人的意识却可以通过思维运动,将进入认识领域的客体从周围世界的关联中剥离出来,回溯遥远的过去,前瞻不尽的未来,以便获得真理性的认识,指导当下实践。反思与预测就是人们经常采用的有效的思维方式。反思是“后思”,是对既有认识的认识,预测是“前识”,是对客体未来发展态势的推断,虽然二者的思维时序相悖,但它们都是主体跨越时空的思维。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要冷静地思考一下过去,冷静地思考一下未来。思考过去就是反思,思考未来就是预测。

      人类的既时思维是对当下进入主体视界中的客体的反映,是思维统摄现实时空的结果,它一旦脱离了对历史时空和未来时空中的客体的反思与预测,就事论事,“今朝有酒今朝醉”,就不能达到对客体本质全面而深刻的把握,致使实践败北。今天,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环保共识,就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和预测的结果。当人们欢庆人对自然的胜利时,逐渐发现了这一成功的代价,环境危机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迫使人类反思自己的所思所为,认识到自然界的报复源于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认识。为了当代人类的整体、长远和根本的利益,为了后代子孙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预测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什么说反思能够帮助人们克服认识的局限性与盲目性呢?

      反思概念出自西方哲学,多见于黑格尔哲学。剔除其唯心主义因素,我们可以把反思的含义归纳为三方面:(1)反思是思维主体以思维本身为对象进行思维,即思维的自我认识。(2)反思是主体对其认识经历的反复思考,亦即再认识。(3)反思是主体对客体本质的把握。反思渗透于人类认识客体的全过程,是人类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反思是“后思”,是对历史的思考与追问,反思发生的时空与所反思的内容发生的时空有一定的距离,正是这种回溯时空距离使主体得以冷静地思考过去,以便求得真知。

      (一)回溯时空距离为主体把握客体的本质、规律创造了时机。由于客体本质暴露的过程性,实践水平的制约性等原因,前后阶段认识结果存在着差异和对立,促使主体反思认识要素和认识历程。主体通过怀疑、否定、批判既有认识,形成新思路、新思想,产生新的认识结果。这种反思是间断性与连续性辩证统一的无限过程,正因为如此,对杰出人物的评价才有“盖棺论定”,“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之论。

      (二)回溯时空距离使实践的反馈回路得以形成。在控制论中,反馈是指把系统输送出去的信息作用于被控对象后产生的结果再输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人类的社会实践就是一个反馈系统。它通过实践-再实践这一需要时空演进而展开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形成信息反馈回路。在再实践阶段,经过实践检验的结果以客观存在的信息形式反馈给人的思维系统,主体会发现原有的指导实践的认识与客观事实有矛盾,主体据之对实践观念进行反思,找出理论预期与实践结果产生差距的原因,从而制定下一步实践的修正和调整方案。通过一个又一个螺旋上升的实践反馈回路,主体对实践观念不断再认识,使人类的认识与实践水平不断提高。

      (三)回溯时空距离使主体的自我认识、自我超越成为可能。主体在反思认识过程和实践观念的同时,必须反思思维着的自我,包括主体认知图式、认知结构等内源性因素。这是一个认识主体加工外界信息机理和建构主体创造机制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主体可以改建认识图式,转换思维框架,提高认知能力,实现自我控制和自我超越。

      为什么说预测可以帮助人们克服认识的局限性与盲目性呢?

      古语云:“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其意都是说明预测的重要性。预测是人们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对其发展趋势的推断,是主体对将来的思考,是主体思维对未来时空的统摄,它发生于现在与将来的时空距离中,正是在认识的超前时空距离中,主体得以冷静地思考未来,以便求得真知。

      (一)超前时空距离使主体可以充分展示意识的能动作用,展现人的本质力量。人类为了有效地改造外物,改造物与人的关系以适应人类的需要,必须依据所认识的外物规律及其所预测的发展趋势,制定和选择最佳行动计划和方案。为此,主体必须预测供选方案实现的各种可能途径、后果,充分估计实施方案所需要的条件及其变化,根据预见制定相应的对策,以便在实践之前,选择出尽可能优化的行动方案,减少实践过程中的震荡和代价。

      (二)超前时空距离与主体深谋远虑、创新思维,以促进事物长远和根本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人的认识和实践都是有目的的,而目的与利益不可分离。以时间划分,利益分为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由于人是追求和创造理想世界的动物,具有趋向未来的本性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绝非是短期功利行为。它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各种知识、目标等多重意交的调动、重构和除旧布新,通过在超前时空距离中的冷静思考,主体可以排除短期和局部利益的干扰,制定战略规划,确定战略目标,以克服实践中的短期行为,维护人类整体长久、根本的利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