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剌海城地望和成吉思汗征西夏军事地理析

作 者:
鲍桐 

作者简介:
鲍桐 内蒙古包头市人民政府史志办

原文出处:
宁夏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中国古代史(二)(宋辽金元明清)
复印期号:1995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蒙古族于13世纪初从漠北兴起后,曾先后5次征伐西夏,《元史》、《史集》、《蒙古秘史》、《亲征录》、《西夏书事》等书均有记载,但都较简略,且互有龃龉之处,屠寄《蒙兀儿史记》参考诸书,融汇贯通,考之较详,但可商榷之处仍甚多,不少学者提出过意见。80年代以来所出的《中国通史》(第六册)、《蒙古族简史》、《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等,对上述有关地理,都有所考校,但矛盾仍很多。王北辰教授《成吉思汗征伐西夏地理考》是近年来较为详尽的一篇专文,但他考证的大多数地望,仍遵旧说,许多矛盾并未解决。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和吴天墀《西夏史稿》中,对黑水城、兀剌海城地望提出新说,颇有启迪。《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卷”附图中,将兀剌海城绘在今乌拉特中旗海流图一带,大约就是根据陈、吴的新说绘制的①。著者近年来考察内蒙古西部地区长城和古城中,有所发现,愿提出一管之见,以补充陈、吴二位之说,并就教于方家。

      成吉思汗五次征讨西夏的有关史料中,三次涉及兀剌海城。因此,兀剌海城在哪里?是个关键问题。本文拟先从此入手。

      《元史·太祖本纪》记载中,涉及兀剌海城的仅两次,一次是二年丁卯秋(公元1207年),“再征西夏,克斡罗孩城”(即兀剌海城);一次是四年己已春(公元1209年),“帝入河西,夏主安全遣其世子率师来战,败之,获其副元帅高令公,克兀剌海城……。”②这是成吉思汗第二、第三次攻西夏战役。

      但是,《蒙古秘史》在成吉思汗第五次攻西夏的记载中,却记有“成吉斯合汗自察速秃(即雪山)起行,克兀剌孩城,自兀剌孩城起行,破朵儿篾该城(即灵州)”。拉施特《史集》也记为“首先占领了甘州、肃州、河州和斡罗孩城”。戴锡章《西夏纪》记为1227年“春,进攻兀纳剌城”。屠寄《蒙兀儿史记》记成吉思汗第五次攻西夏,正文中无兀剌海城,但注中曾加以说明③。这与《元史·太祖本纪》中所记第五次征西夏最重要的不同处。

      关于兀剌海城的地望,《元史·地理志》亦集乃路下注“乃汉之西海郡,居延故城,夏国尝立威福军”。《西夏纪》等书均同此说,并认为黑山威福驻汉居延城,黑水镇燕驻兀剌海城。《中国历史地图集》绘制的西夏地图,将黑山威福军标在居延泽畔,黑水镇燕军标在肃州(今酒泉)东北合罗川,而将兀剌海城绘在甘肃军司宣化府(今张掖)东偏北,删丹(今山丹县)正北。《中国通史》第六册附《西夏简图》、白滨《元昊传》附《西夏略图》,都与《中国历史地图集》相同,唯未标兀剌海城方位④。《蒙兀儿史记》注中说,“兀剌海城名,见秘史,旧史李恒传同东纪、亲征录。……故城在今蒙古阿拉善额鲁特旗西南之龙骨山北。山与甘州之山丹县接界,蒙古名阿拉克鄂拉”。《多桑蒙古史》在兀剌海城下注云:兀剌海Ouiraca是唐古特话,意为“在长城中的通道”。多桑自注此解引自夏真特书第379页。夏真特乃俄国学者比秋林,别名伊雅舍夫,多桑的同代人。王北辰教授文章中,引上述屠寄、多桑之记、注后,肯定兀剌海城址在龙首山,汉长城遗址的某个通道上。这实际是对《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方位的县体论证⑤。

      其实西夏黑水镇燕军的地望应在今额济纳旗达赉呼布镇南20多公里的黑水城,而不在肃州之北。

      黑水城的地望,早在本世纪初,以科兹洛夫和斯坦因为首的俄、英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探险队”就在这里挖掘大量珍贵的西夏文物而知名中外。1972-1973年,甘肃省文物考古部门组建的居延考古工作队,经过连续几年的发掘和踏勘工作后认为黑水城不是居延城,西夏的黑水镇燕军就在黑水城。从而否定了《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通史》等书附图中所标黑山威福军的居延泽畔居延故城之误。而与《元史》所记成吉思汗第五次征西夏,先取黑水城相吻合。

      既然黑水镇燕军在黑水城,那末,黑山威福军驻地又在何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研究西夏军事建置和驻军分布情况。

      《宋史·夏国传》载:“置十二监军司,委豪右分统其众。”“有左右厢十二监军司:曰左厢神勇,曰石州祥祐,曰宥州嘉宁,曰韦州静塞,曰西寿保泰,曰卓啰和南,曰右厢朝顺,曰甘州甘肃、曰瓜州西平,曰黑水镇燕,曰白马强镇,曰黑山威福。诸军兵总计五十余万,别有擒生十万。兴、灵之兵,精练者又二万五千”。其军力分布是:“自河北至午腊蒻山七万人,以备契丹;河南洪州、白豹、安、盐州、罗落、天都、惟精山等五万人,以备怀庆、镇戎、原州;左厢甘州路三万人,以备西蕃、回纥;贺兰山驻兵五万、灵州五万人,兴州兴庆府七万人为镇守,总五十余万”⑥。但《宋史》未标明十二临军司方位。

      《西夏书事》曰:“临军司以黄河为界,分左右两厢”。并标明了各厢军驻地。左厢神勇驻天都山、祥佑驻石州、嘉宁驻宥州,静塞驻韦州,西寿保泰驻柔狼山北(今甘肃靖远县北),卓啰和南驻黄河北岸(兰州西北卓蒻城,今新屯川西北),右厢朝顺驻夏州弥陀洞,甘肃驻唐删县故地(一说甘州),镇燕驻兀剌海城,白马强镇驻盐州,黑山威福驻汉居延故城,东北限北泽,西北接沙碛”⑦。

      《西夏书事》记载,矛盾之处甚多。如夏州、盐州在黄河内,当是左厢军事要地,(但却记为右厢。卓啰和南在黄河外,应属右厢,但却记为左厢。自河北至午腊蒻山(今乌拉山)七万人,与贺兰山五万人,在十二厢内却无归属。

      因此,今人著作,如《中国通史》、《元昊传》等,皆参考各种史籍,对《西夏书事》记载进行修订⑧,改为左厢神勇军驻夏州弥陀洞,右厢朝顺军驻克夷门(今宁夏三关口),白马强镇军驻娄博贝等。但仍有不少问题,如认为“黑水镇燕军驻肃州北境,黑山威福军驻汉居延故城”等,与甘肃考古队考查不符,而驻河北午腊蒻山防契丹的七万大军,仍无归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