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苑囿一洞天

——2002年国内宗教美学思想研究巡礼

作 者:

作者简介:
皮朝纲(1934-),男,重庆市南川县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中国美学与佛教美学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刘瑛(1977-),女,四川省广安县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2001级硕士研究生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原文出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在2002年的中国美学研究苑囿中,宗教美学思想研究呈现出它的独特风貌。道教美学研究显得特别活跃,佛教美学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基督教(天主教)美学和伊斯兰教美学的研究也有新的收获。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3)05-0005-10

      在中国美学这片沃土上,宗教美学曾展示过它特殊的风采。在2002年的中国美学研究中,宗教美学研究又呈现出它的独特风貌。

      一

      道教美学研究在2002年显得特别活跃。从已发表的论文中可以看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的中国道教专业博士点的师生们的成果,占了突出的地位;这些论文乃是潘显一所主持的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项目“中国道教美学思想史研究”的部分阶段性成果。在道教美学思想史研究方面,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道教美学思想史的嬗变轨迹

      潘显一对道教美学思想在早期的发展与分化作了精辟的论述,对《太平经》与《抱朴子》的美学思想的异同,作了深入的比较。他指出,作为早期道教经典的《太平经》,其民间宗教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它既是汉魏时期中下层百姓美学意识与宗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又是中原古代文化中审美文化的宗教化和民众化。而后来的《抱朴子》,则是学者葛洪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同时又是神仙道教理论思想体系的集大成,体现了上层人士、上层知识分子的神仙道教理想及其美学思想,具有江南文化色彩。两相比照,《抱朴子》的神仙道教美学思想,既是古代道家美学理想的宗教化,又是古代神仙理想和魏晋美学理想的结合;它既是早期道教包括《太平经》在内的美学思想的主流化发展和理论提升,又是早期道教美学意识、美学思想的分化和异化。作者从“‘生—美’观的异同及其发展变化”、“道教理想人格美论的不同归趋”与“道教文艺美学思想的分流”等三个方面作了具体的分析[1]。

      陈晗光与雷小鹏对由王玄览开启的道教重玄美学心性化的转向,作了简明而清晰的剖析。论文指出,自唐朝高、武朝,道教重玄美学发生了心性化的转向,作为审美理想的“道”从外在世界转向了心性之中,重玄的精神超越转化到修心悟美,而王玄览则开启了道教重玄美学的这种转向。王氏提出的重要命题“道在境智中间”,“道性众生性,皆与自然同”,“任之取自在,是则为正行”,对道教重玄美学的发展、嬗变起了重要作用。由王玄览开启的道教重玄美学心性化转向,对中国古典美学自中晚唐以降“尚意”特征的突出、主观体验的深化,产生过积极影响[2]。

      (二)道教道派的美学思想

      道教各道派的美学思想有何特色,这是道教美学思想研究不可回避的课题。

      申喜萍对道教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道派——净明忠孝道的美学思想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作者从道教典籍中钩玄提要,并依据翔实的材料,把净明忠孝道的美学思想概括总结为“净”、“明”的审美心态论,“忠”、“孝”的审美核心论,“正”、“敬”的审美实践论,“阴”、“阳”的审美辩证论,从而初步勾勒出这一道派的美学思想体系的构架。论文对这四论分别作了分析,其中有不少精当之见[3]。

      (三)道教重要美学家

      论文涉及的重要美学家有:成玄英、张志和、尹志平、王常月、丘处机。其美学思想除多数关涉哲学美学外,还涉及艺术美学(雕塑)。

      李裴详细论证了成玄英美学思想的内容,以及他对道教美学思想的发展创新所作的贡献。作者明确指出,成玄英的重玄美学,是以“空”代“无”,解决了老庄滞“无”在美学思维方式上所造成的偏颇;而他所构造的重玄妙境——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人生境界,反映了修道者的终极追求,而圣人的“妙契重玄”更是大道圆融无碍的具体展现。作为宗教学家,成玄英在他的美育思想中,也始终贯穿了重玄之思。成玄英的这些思想不仅是对传统道家、道教美学思想的补偏救弊,也是对传统道家、道教美学思想的发展创新,对后代道教哲学思辨色彩的加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受他重视修性的思想启示,道教内丹学也获得了迅猛发展[4]。

      潘显一与李裴则是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中唐著名诗人、隐士张志和的美学思想。论文指出张氏作为一名据有道家、道教思想的著名诗人、道教学者,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明显的道家、道教精神,但却从未进入道教美学研究的视野,这可说是研究中的一大缺憾。论文从“‘暂有’与‘长无’:审美时空观”。“‘玄’与‘真’:道性之美”,“拥抱自然:艺术化的人生境界”等三个方面,细致深入地解剖了成玄英的美学思想,指出其美学思想体现出唐代中后期道教美学思想的重要特色。成玄英的审美时空观、以“玄真”为道性之美和审美心态的论述,既有庄子思想的深刻影响,又有自己的时代特色;其以活泼泼的赤子之心拥抱自然、亲近自然的生命活动,不仅上接庄子美学思想,而且与唐代兴盛的禅宗美学思想也有一致之处[5]。

      申喜萍对全真教第五任嗣教丘处机的美学思想和丘处机的高徒、全真教第六代嗣教尹志平的道教雕塑思想作了比较细致的探讨。作者明确指出:第一,丘处机具有丰富的社会美学思想,因为丘氏有着内外双修的入世思想,使其社会美学思想异常丰富,而美善同举,又是丘氏审美理想的一大特色。第二,丘氏关于内丹修炼的九个具体过程的详尽论述,分别揭示出在修炼时所体验到的美妙感受和氤氲领会——一种深刻的内丹模糊美[6]。作者根据尹志平关于道教雕塑论述的翔实资料,从三个方面——道教雕塑的产生与发展、如何进行道教雕塑以及道教雕塑的准备工作,剖析了尹氏的雕塑思想。论文还讨论了道教塑像与佛教塑像之间的异同,指出它们在时代的发展上存在一致性,而在民族的艺术上则存在差异性[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