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狄奥尼修斯的美学思想及对中世纪艺术的影响

作 者:

作者简介:
凌继尧,男,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美学。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

原文出处:
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伪狄奥尼修斯(Psevdo-Dionysius)不仅是中世纪拜占庭、而且是中世纪整个欧洲著名的美学家。我国对他的美学思想的研究还很薄弱。然而,要深入理解中世纪美学,伪狄奥尼修斯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03)05-0062-04

      狄奥尼修斯是公元1世纪的雅典法官。据《新约·使徒行传》记载,圣保罗来到雅典,在亚略巴提古传教,听众中有些人受到他的影响就接受了基督教,其中包括狄奥尼修斯(第17章第34节)。伪托狄奥尼修斯的著作于6世纪不仅在拜占庭、而且在西欧流传开来,还被教皇马丁一世于649年钦定为正统神学著作。这些著作的作者被称作为伪狄奥尼修斯。据现代学者考证,伪狄奥尼修斯可能是5世纪末到6世纪初的叙利亚学者,一说为格鲁吉亚的彼得·伊维尔。伪狄奥尼修斯著作包括《论神名》、《神秘神学》、《天国等级》、《教会等级》和《信件十札》等。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美的理论、光的理论和象征理论三个方面。

      一

      绝对美是拜占庭美学家精神追求的目标,它是万物运动的原因和爱的对象。伪狄奥尼修斯从术语上区分了绝对美和一般美,前者用kallos表示,后者用kalon表示。《论神名》中有一段话集中说明了他的美的理论,我们把这段话译出,然后再作些分析。

      应该区分美和绝对美,后者是融合万物成为整体和统一的原因。在万物中区分出分有和被分有时,我们把分有绝对美的事物称作为美,而把被分有的称作为绝对美,它是在所有美的事物中创造美的原因。

      超现实的美之所以被称作为绝对美,乃因为它向万物传播它自身的、而对于每种事物来说却是特有的美,也因为它是协调和光辉的原因;像光一样,它向所有事物发出自身深层的光,这些光创造美;它仿佛召唤万物,因此它被称作为绝对美,把万物中的一切汇集于自身。

      美作为普遍美,同时是超越美,它是永恒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是在此点美,在另一点丑;在此时美,在另一时不美;在此方面美,在另一方面不美;也不是在这里这样,在那里就那样;对一个人美,对另一个人就丑。它自存自在,与自身同一,由自身从高处放射出使一切事物美的深层的绝对美(第4章第7节)[1]。

      这段话表明,伪狄奥尼修斯美的理论是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相结合的产物。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出美自身和美的现象,同样,伪狄奥尼修斯也区分出绝对美和一般事物的美。伪狄奥尼修斯像柏拉图一样,认为一般事物之所以美,因为它们分有了绝对美。不过,绝对美并不因此有所减少。“它是永恒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上述引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简直是对柏拉图《会饮篇》逐字逐句的复述。[2](p.272)

      伪狄奥尼修斯也受到普洛丁的影响。他的绝对美相当于普洛丁的“太一”,能够像光一样向万物流溢。绝对美不仅是美的现象的根源和世界和谐的原因,而且是万物的创造因,万物由于这个原型而获得规定性。它还是爱的对象(在基督教认识论中,“爱”就是认识),是所有追求和运动的极限。在普洛丁那里,美是分等级的。同样,在伪狄奥尼修斯那里,美也具有等级结构。最高的美是先验的绝对美,次之是天体中万物的美,最低则是物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美。后两类美的等级划分和它们分有绝对美的程度成正比,而和它们物质化的程度成反比。这种划分原则也和普洛丁相一致。与柏拉图和普洛丁不同的是,伪狄奥尼修斯把绝对美说成是上帝。

      经院美学家斯特拉斯堡的乌尔里奇(Ulrith of Strassburg,1277年去世)深受伪狄奥尼修斯美的理论的影响。乌尔里奇是托马斯·阿奎那的同学,他的《善论大全》(《Summa de bono》)第2卷第3部第4章《论美》是经院哲学著作中少见的研究美的完整论著。他把伪狄奥尼修斯关于绝对美的特点总结为10点:(1)在上帝身上,绝对美和美并不分为被分有和分有,它们完全相同。(2)上帝是一切美的动因,像光一样,在照耀中把美传递给一切事物。(3)上帝召唤分有了绝对美的万物,词源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善kalos和美kallos都来源于kalo,kalo是“召唤”的意思。(4)上帝像光一样,把它照耀的万物联成整体。(5)上帝由于自身而美,不是分有绝对美而美。绝对美不可能成为美的,也不可能成为不美的。(6)上帝作为绝对美的极限,不可能增加;它没有对立面,也不可能减少。(7)上帝不是在此点美,在另一点丑,其他的美却是这样,因为事物离绝对美近就美,离绝对美远就丑。(8)上帝不是在此时美,在另一时不美。其他事物一开始没有形式,由于绝对美才获得形式,所以它们不是永恒的美。(9)上帝不是对一个人美,对另一个人就丑。其他事物具有相对美,美较少的事物与美较多的事物相比就是丑的。(10)上帝不是在这里或者那里具有绝对美,它处处具有绝对美,包含一切事物的、而不是某些事物的原初的美。

      伪狄奥尼修斯明确指出,上帝是美,也是善,由此他提出美善统一的概念。亚里士多德在《大伦理学》第2卷第7节中也提出过美善统一的概念,他用kalokagathia表示“美和善”。当一个人处在完满的善时,就是美和善的。美和善是有德性的、和谐发展的人的理想。伪狄奥尼修斯关于“美和善”的概念和亚里士多德根本不同,伪狄奥尼修斯写道:“美和善之所以是同一个东西,因为一切事物按照同样的原因既追求美,又追求善。万物无不分有美和善。我甚至敢说,即使不存在的事物也分有美和善,因为美和善在剥离万物而被赞颂时,它们在上帝那里是统一的,——这统一的美和善是各种美的事物和善的事物的惟一原因。”(第4章第7节)[1]伪狄奥尼修斯在先验论层面上把美和善统一起来,美和善是上帝的本质特征,因而是一种宇宙学概念。亚里士多德在人类学层面上把美和善统一起来,美和善是和谐的、有德性的人的特征,因而是一种美学概念和伦理学概念。这就是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所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