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审美传统的当代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薛富兴,男,教授,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 300000

原文出处:
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有悠久深厚的自然审美传统,游山玩水、园林建造和于诗画中吟咏描摹山水是中国人自然审美的三种基本形式。此传统至今仍有重要的学理和现实意义。理论上,它有助于我们解决诸如自然审美、人类审美意识起源、美感从生理快感到心理快感之飞跃、人类审美心理形成之内在动力等基础理论问题,现实上,它利于我们充分发挥自然审美的当代文化价值,重视生态美建设,重建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服务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当代人类文化主题。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03)04-0075-08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传统

      中国古代存在着一个深厚久远的自然审美传统,自然审美是中国古代美学之核心,崇尚自然审美是中国美学最显著的特征。

      中国人很早就与大自然建立了广泛、深刻的精神联系,大自然很早就进入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易经》是人与自然的命运联系,《诗经》是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老子》是人与自然的理智联系。汉代思想家司马迁将“究天人之际”当作自己最高学术志向之一,宋代理学家邵雍径直认为“学不究天人,不足谓之学也”。这便是早期中国文化的背景,它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性别与主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古代美学形成了深厚持久的自然审美传统。

      《诗经》实在是中华自然审美传统之源头。大量“鸟兽草木”进入《诗经》,说明人们已开始广泛、细致地了解大自然。虽然关注之起点并不就是审美,但关注之结果,却可以唤起人们对大自然之美感,刺激人们对自然的审美意识。这说明万千自然对象对人们已有足够的吸引力,审美当是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基本原因,即使不是惟一原因。

      《诗经》动辄以物兴情的做法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审美传统。诗歌本来是一种主观抒情的艺术,但《诗经》之抒情往往情不孤生,因物而发,形成一种借物以言情的艺术思维形式,使得自然事物在中国古人精神生活中成了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借景抒情成为中国古代抒情艺术最基本的言情之技,它铸成了中国古典艺术与西方迥异的独特精神。

      庄子的出现是一重要事件。庄子将老子的自然哲学通俗化,庄周梦化蝴蝶的故事成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命题诗意的演化形式,而蝴蝶之美也成了大自然审美价值的美妙神话。从此,天地自然不再只是世界终极秘密的神秘象征,而成为人可以亲之近之,甚至徜徉其中,求得心灵解放的精神家园。《庄子》有一个核心的观念叫“逍遥游”,就是把大自然的山川江海,甚至整个天地作为自己的欣赏对象。这说明:中国人对自然的欣赏已从单个自然上升到整体自然的境界,这是中国人自然审美观念的一大飞跃。从此,大自然成为一与人类文明社会俨然对立的理想国,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彼岸。庄子以审美的形式将大自然转化为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最高目标,为中国古典艺术超越儒家的人伦之境,而达于更高的超越性境界打下良好基础。

      魏晋时代,在老庄复兴背景下,贵族文人以游山玩水的形式具体地现实了庄子的逍遥游理想,山水之乐成为他们日常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已故的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1]《世说新语》中载有许多时人纵情山水的记录。他们不止以行游的方式感受山川之美,进而把自己对自然美的感受带进艺术,在诗歌与绘画中吟咏和描摹山水,山水田园诗已有可观成就,谢灵运、陶渊明即以写山水田园诗而知名。宗炳的山水画论则是庄子逍遥游思想在绘画理论中的翻版。

      唐宋时代,自然审美精神更主要地转化、体现在艺术领域。唐代有大小李将军的金碧山水与王维的水墨山水画,有王维禅意甚浓的山水诗。到宋代,集中展示大自然动植物生命情调的花鸟画科极大地拓展了绘画领域中的自然美主题,并成为当时画坛中之大宗。宋元山水画的荒寒之境是中国古人自然审美宗教情结、超越精神的典型表达。

      到明清,绘画领域最终出现了“山水居首”的理论:“画中唯山水最高尚,虽人物花鸟未始不可称绝,然终不及山水之气味风流萧洒。”[2]

      而且,引自然入生活,在自己的庭院中以人工的方式将大自然搬回家,营造出一片山水花鸟之境——园林建筑艺术成了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艺术的最高总结形态。江南的私家园林,北方的皇家园林,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自然是人类心灵的花园。

      自然山水之境是中国古典艺术意境的最高境界。道家的自然观是东方古典哲学所能达到的最深刻的自然观,大自然则是东方民族在天人合一信仰下所能找到的最理想的精神家园,寄情于山水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最高级形式。

      游山玩水、园林建造和吟咏描摹山水成为中国人自然审美的三种基本形式。第一项是最纯粹的自然审美行为,作为工艺美的园林建筑与作为艺术美的以歌颂自然之美为主题的诗篇与画卷则是中国人自然审美的延续与升华。由于中华早期文化对大自然的特别关注,进入艺术审美阶段后,自然审美全面、深刻、持久地影响了中国古典艺术的主题(山水、花鸟诗画)、结构(情景二元结构)和风格(以虚为实,含蓄蕴藉)。诗文绘画中的自然山水境界成为中国古代文人超越儒家人伦境界,表达精神自由追求的最高级形式,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宗教情怀、超越性追求的典范性表达。

      中国自然审美传统的当代理论意义

      重申中国古代美学自然审美传统,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它对于当代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启示意义。

      自然审美研究

      虽然我们在逻辑上承认人类审美形态不只一种,除艺术审美之外,尚有工艺审美、自然审美、生活美(或社会审美)等其他形式,但美学理论在审美对象形态环节实际上只靠艺术来支撑。在我们的美学理论中,各审美形态的地位并不平等,艺术是最得宠的审美对象,其他审美形态则往往一笔带过。因此,在审美对象形态研究方面,其内部极不均衡,研究最深入的,还是艺术,其他审美对象形态,则相形见绌。但是,如果美学真的只以艺术为主体,美学就与艺术学没有区别,美学就失去了对人类审美活动广泛的概括能力,而这很可能是美学生存合法性之所维系。同时,美学作为一门人类感性精神现象学,如果只盯着艺术,满足于对人类其他审美活动的无知状态,美学就无以形成健全的知识体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