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跨越(上)

——卢卡奇与李泽厚美学比较

作 者:

作者简介:
阎国忠(1937- ),男,河北昌黎人,台州学院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 哲学系,北京 100081 台州学院 艺术学院,浙江 台州 317400

原文出处:
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中国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都经历了从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跨越。卢卡奇把社会存在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从这种本体论出发讨论了审美(艺术)特性,但他的本体论没有给自然留下应有的位置,因而没有对自然美,对美的感性本质做出合理的说明。李泽厚把他的本体论叫做人类学本体论,并把审美与艺术置于人类本体之上,但有关“工具本体”与“心理本体”的二元设定,使它失去了内在的统一性,并最终导致了美与美学本身的解体。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515;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074(2003)02-0021-10

      对于审美活动来讲,既可以从认识论角度看,也可以从本体论角度看,因为审美活动既与人类的认识相关,又与人类的生存相关。当人们把某种政治、经济当作目的,而将审美活动(主要是艺术)当作手段的时候,眼光往往局限于认识论范围内;而当把包括政治、经济在内的整个人类生命当作目的的时候,审美活动便理所当然地具有了本体论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美学上都曾经历了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转变,这种转变,在我看来,一方面反映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审美活动在人类生活中越来越具有根本性意义;另一方面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美学越来越自觉地将其奠立在马克思所创立的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相统一的理想和理论的根基之上。但是,随着美学的这一转变,许多新的理论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比如从认识论转向本体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必然的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从本体论上看,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主要范畴是什么?学科体系与方法论上有什么特点等等这些问题恐怕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探讨和讨论。

      一

      卢卡奇之前的马克思主义者,比如梅林、拉法格、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等均立足于认识论,确切地说是反映论,卢卡奇前期也基本徘徊于反映论范围之内,只是到了1962年撰写《审美特性》时,才开始转向本体论,反映概念亦被置于本体论框架之中。

      早年的卢卡奇主要是黑格尔的信徒。在认识论上信奉的是黑格尔的主体——客体同一的理论以及新康德主义的意识的内在性理论。依照主体——客体同一理论,认识也就是实践,实践便是主体与客体的同一,并不牵涉对实在的认识和把握;依照意识的内在性理论,一切现实问题均需纳入内在的意识范畴,认识不过是意识自身的运动过程。上世纪30年代初,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使卢卡奇在认识论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关于这一转折,他在其后来的《我向马克思的发展(1918-1930)》一文中写道:“我本来可以从以前读过的马克思著作中发现那些与今天使我在理论上如此震惊的思想相类似的东西,然而,事实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这显然是因为我一直是根据我自己的黑格尔主义的解释来阅读马克思的,因此,只有一篇全新的著作才能产生这种震聋发聩的效果。”[1](P286)卢卡奇说,正是从那以后,他才改变了对反映概念的拒斥态度,不仅把模仿问题放在了“注意的中心”,而且“首先批判了自然主义倾向,并且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1](P269-270)

      事实上,卢卡奇之接受反映论,从一方面看是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与一直为其尊崇的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比较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从另一方面看,是在唯物主义辩证法(及其在文学上的表现形式现实主义)与一直为其痛恶的庸俗唯物主义(及其文学上的表现形式自然主义)的斗争中,最终达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由于接受了反映论,卢卡奇遂获得了一个新的理论支点,使他有可能在马克思、恩格斯已有的相关论述的基础上构建一种马克思主义美学,同时有可能从这种美学出发去进一步清理黑格尔的影响,并展开对庸俗的唯物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卢卡奇相信马克思、恩格斯有自己的系统的美学,这个美学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部分,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应用。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美学遵循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历史发展中的一般规律,从而与庸俗唯物主义有着明显的区别;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应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又遵循“对外在世界的任何感知仅仅是那不依赖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现实在人的思想、观念、感觉等中的反映”这条基本原理,从而与黑格尔的主体——客体同一理论严格地区分开来。在庸俗唯物主义看来,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简单的因果关系,上层建筑的状况完全由经济基础机械地决定,因此,上层建筑的发展与经济基础的发展总是平衡的;然而,依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指示,卢卡奇认为,所谓社会,实际上是经济、政治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编织物”,而历史则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经济基础虽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人的主观的创造力和主观活动也往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哲学、艺术在内,人类精神活动的每一领域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发展不可能是平衡的。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关于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指示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正是从这一点出发,马克思得出了资本主义对某些艺术是敌对的结论,从而赋予了美学以批判的和人道主义的功能。与庸俗唯物主义又不同,黑格尔并没有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样的概念,但他在对美、艺术及其分类的分析中处处贯穿着一种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黑格尔强调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也注意到社会历史条件对主观世界的制约作用。他在美学上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确定了“内容第一性”的原则,认为艺术形式决定于内容,而内容便是“能动的审美主体从直观的角度出发观察和加工的社会和历史的特定状态”(即“世界一般状况”),黑格尔美学因此达到了“资产阶级哲学所能达到的最初的,也是最后的在艺术哲学上的全面的、科学的、理论的和历史的综合。”[2](P417)但是,黑格尔美学与他的哲学一样,存在着“唯物主义颠倒”问题。他的主观——客观同一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因为他所谓的客体并不是环绕人存在的物质现实,而是“绝对精神”;主体,即意识并不是物质现实在主观心灵中的反映,而是主体向“绝对真理”趋近,并达到同一。艺术由于自身的特性,必须将世界一般状况当作自己的内容,但是艺术的最终目的还是“绝对真理”,而且正是由于艺术不能摆脱感性现实,所以才必须代之以宗教与哲学。卢卡奇认为,黑格尔美学是美学史上重要的理论遗产,需要给以唯物主义改造,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形成黑格尔美学中特有的唯心主义错误的思想和理论根源,进一步“准确地认识和表述审美对象范畴,并科学地确立它们在一般反映论中的地位。”[2](P42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