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785(2003)03-0039-03 全球化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来临而出现的一种国际关系新格局,它首先出现在科技、经济、金融、信息等领域。全球化为世界科技、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标准和新的契机,它将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为处于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提供了可能。这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既是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许多挑战。全球化有可能导致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丧失,使世界各民族文化向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文化趋同。而世界各民族文化个性、特殊性的丧失所造成的后果又可能是灾难性的,最终可导致世界文化因一体化和线性发展而失去活力,走向死胡同。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人文社会科学的位置将显得越来越不重要,甚至有被全然吞没的危险。”[1]在各种物欲的诱惑下,人们有可能会遗忘自己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栖身之所的世界将会变得更加苍白,更加乏味。因此,“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对全球化基本持批判态度。”[2]甚至还有学者认为:“全球化趋势中技术的扩张与人的精神家园的矛盾冲突造成人类精神家园的萎缩……真正的人类精神文明在电脑问世之前均已完成,很难产生更经典的、代表人类心灵新进步的成果。”[3]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直接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生活方式都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国内,文化全球化比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冲击要大得多,其负面影响也要大得多。因此,我们在参与文化全球化进程中要倍加审慎,小心翼翼地对待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和社会思潮。 因此,认真研究全球化语境下美学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走出困境就是一个非常迫切的现实问题。文化全球化对美学研究构成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是西方消费文化的入侵。为了保障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消费与投资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西方发达国家鼓励消费、甚至鼓励浪费成为一种基本的治国方略。消费文化不是因需要而消费,而是为消费而消费,不仅仅住宅、汽车、旅游、娱乐成为消费对象,而且猎奇、制造轰动事件、接受性服务也成消费行为。消费文化因受到官方、企业界、新闻媒体的鼓励而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以否定文化的内在价值和超越意义为基本特征,反映在消费文化产品形式上以机械复制、拼贴、重复等方式出现,从而消解了文化的差异性,文化艺术产品失去雅俗之别,最终导致以单向度的感性刺激和欲望满足来压抑和取代了审美活动的创造性感受和体验,审美活动变成了纯粹机械性的感觉活动。 不仅如此,消费文化还以消解精英意识作为价值目标。把文学、美学视为“俗物”,文学创作不追求深度,呈现为一种平面状态、游戏精神,拆除深度以后,文学便成为叙述圈套。这种局面在20世纪90年代已表现得十分明显,随着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不断涌入,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以关注人生、社会,弘扬人道主义,探寻终极价值的美学精神和精英意识受到质疑、冲击和批判。出现了调侃人生、削平深度、躲避崇高、无法悲伤的语言游戏,甚至用“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4]来潮讽传统美学的精英意识。消费文化在解构传统精英意识的同时,也导致了美学的泛化,“美学”被当作标签贴在各种有利可图的东西之上。美学原有的精英情怀荡然无存,成为消费文化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其次是西方文化霸权的入侵。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世界的大同和各民族文化的平等,相反,它是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文化(话语)霸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种,是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推销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实施文化霸权的一种策略,即以西方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化全球。因此,我们面临着在全球化过程中失去自己的文化个性、文化身份的危险。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世界文化越来越趋同,各民族的文化特征越来越模糊,这不仅使发展中国家深感不安、甚至恐慌,就连注重传统价值观念的欧洲国家反对全球化的声音也一浪高过一浪。欧盟的建立、欧元的诞生以及即将出台的欧洲宪法等,这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应对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化进程,其目的不外乎是在主宰世界的政治、经济大权的问题上向美国提出“分权”的要求。在文化方面,欧盟成员国对是否使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的问题上也左右为难,如果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这就等于向美国文化认同,就等于把欧洲文化“翻译”为美国文化,在这种“翻译”过程中,欧洲各民族文化凡是与美国文化不吻合的要素,将因无法“翻译”而被无情地删除,这就必然导致欧洲各民族文化个性的丧失;如果不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而以欧洲各民族原有的风貌示人,欧洲文化又难以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这无异于把自己排斥在全球化进程之外,主动退出全球化进程这对欧洲而言是不可思议的,也绝对不会被广泛接受。欧洲各国尚且如此,作为发展中国家就应该更加审慎地参与全球化进程。 文化全球化对美学精神所构成的威胁还在于:在推进全球化过程中将以削平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为其代价,各民族文化差异性、特殊性因其不可通约而被视为异端,排斥在全球化进程之外。这与传统美学极力张扬的个性精神、自由精神是背道而驰的,美学所禀有的对神圣意义和价值的诉求,被全球性的后现代文化所抛弃,这无异于人类失去了价值之源,其后果是可想而知。为了力所能及的抵制全球化进程给人类精神生活带来的这种负面影响,在新世纪的征途中美学并非无所作为,美学应该找准生活的切入点,积极介入现实的生存空间,正面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