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美学方法论的现代转型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春时(194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 厦门大学 中文系,福建 厦门 361005

原文出处: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内容提要:

西方古典美学方法论是以自然科学为蓝本的,包括理性主义的演绎方法和经验主义的归纳方法。现代人文科学方法论建立后,西方美学方法论转向了体验-理解的方法,如现象学美学、解释学美学就是如此。中国古典美学方法论也是注重审美体验,而没有形成西方的形而上学的方法。现代西方美学方法论通过具体的审美体验-理解获取审美的意义,具有切实性和明证性。同时,也存在着缺乏逻辑证明从而不能保证其普遍性的缺陷。中国现代美学方法论应当确立体验-理解的方法论原则,同时,还必须借鉴形而上学的演绎方法,对于审美体验和反思的结果进行逻辑的推演和论证,以建立一系列美学范畴和命题,形成严整的美学体系。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34(2003)04-0079-06

      一、当代中国美学方法论的古典性

      美学研究不但要有正确的哲学基础,而且还要有正确的研究方法。方法论是哲学、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研究方法,就会导致不同的哲学、美学体系。因此,美学研究必须首先解决方法论问题。当代中国美学尚未形成方法论的自觉,也没有完成方法论的现代转型。当代中国美学(主要是实践美学)的方法论主要受到黑格尔的影响,基本上还是沿袭古典的逻辑-历史的方法,而没有接受现代的体验-理解的解释学方法。而且,当代中国美学的逻辑-历史的方法也并没有得到严格的贯彻,如从实践到审美的逻辑环节并不连贯,实践是集体的、物质的、现实的活动,而审美是个性化的、精神的、超越的活动;实践范畴并不包含着审美,也不能从实践推导出审美,这就出现了逻辑推演的困境。于是,实践美学只好采用决定论的方法,以实践创造了美和实践决定审美(这也是有问题的)来代替逻辑的推演,如李泽厚先生提出的著名的“积淀”说就是如此。虽然古典的方法论留下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但它已经不适应美学发展的现状了。美学研究遇到的尖锐问题是:具体生动的审美经验能否为抽象的概念所把握?具体丰富的审美意义能否由逻辑推演所得出?逻辑推演的前提和结论是否可靠?这些问题已经超出了方法论的范围,甚至关系到美学存亡的问题。因此,必须解决中国美学方法论的更新问题,实现美学方法论的现代化。西方现代美学已经完成了方法论的转型,由传统的演绎方法或归纳方法转向体验-理解的解释学方法。而中国古典美学的方法论也是体验-理解的方法。为了完成中国美学方法论的转型,一方面要加强对方法论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应当借鉴现象学、解释学以及中国古典美学的体验-理解的方法,并使体验-理解的方法与逻辑-历史的方法相互补充,把审美本质的发现与论证结合起来。为此,我们应当首先考察哲学、美学方法论和由此产生的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以便确立正确的方法论原则,为建立现代中国美学体系找到正确的方法。

      二、西方古典美学的方法论

      西方古典哲学、美学方法论有两种:理性主义的演绎(逻辑推演)的方法和经验主义的归纳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是以自然科学方法为楷模建立的,如古希腊的数学和几何学产生的演绎方法,近代的物理学产生的归纳的方法。这两种方法论产生了不同的哲学体系和美学体系,理性主义的演绎方法产生了形而上学的哲学、美学体系;经验主义的归纳方法产生了经验主义的哲学、美学体系。理性主义的逻辑推演的方法在古希腊哲学中就已经得到确立。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理念主宰世界,知识不是起源于经验而是来源于理性,从而开创了理性主义的先河。亚里士多德企图调和理性论和经验论,把经验范畴的质料和理性范畴的形式都作为实体,但他认为经验是低级的,而理性是高级的,因此有理性论的倾向。他作出了逻辑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分类,把研究本然的存在的学科叫做形而上学。它确立了作为“第一因”的实体的范畴,作为哲学思考的起点;同时又建立了逻辑和范畴体系,从而奠定了形而上学的基本方法论。这种方法论经过中世纪神学哲学的推崇和发展,后来成为欧洲大陆古典哲学——理性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并据此建立了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形而上学首先确定一个最普遍的、最根本的范畴或公理,它是不证自明的、无可怀疑的,并且包含着要证明的结论,对这个范畴或公理进行逻辑推理,就得出了要证明的结论。比如中世纪哲学关于上帝存在就作出了这样的逻辑推理:上帝是无与伦比的(大前提),无与伦比的概念中包含着存在(小前提),所以上帝存在(结论)。这就是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欧洲大陆的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兹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如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都属于理性主义哲学。康德企图调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但其先验论仍然带有理性主义的倾向。黑格尔哲学作为形而上学的近代形式,同样从最普遍的、最根本的范畴“理念”出发进行逻辑推演,但他不是用形式逻辑,而是用自己创造的辩证逻辑(否定之否定),由理念自身的自我否定推演出历史的发展。形而上学的方法论也构造了形而上学的美学体系。康德认为审美是由现象认识到本体把握的过渡,并提出了“美是道德的象征”的结论。黑格尔由理念自我复归的辩证逻辑推导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结论。形而上学的方法论有两个致命的问题:一是独断论,二是本质主义。我们先考察第一个问题,即独断论问题。形而上学的逻辑推演的方法,从形式上看保证了结论的可靠性,因为结论已经包含在前提中,它具有必然性。但是,问题在于,作为普遍范畴的大前提并没有得到证明,它的自明性是大可怀疑的,即使推理符合逻辑,结论仍然是不可靠的。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就是一个例证。接下来我们考察第二个问题,即本质主义问题。形而上学认为有一个最普遍、最根本的范畴(实体),它是一切事物的本质,统摄一切、决定一切,因此可以从大前提中推导出具体的命题,而无须经验的证明。这就是所谓“一般统摄个别”或“一决定一切”的本质主义。本质主义的错误在于,大千世界不存在一个决定一切的实体或本体、本质,企图通过这个实体或本体、本质来把握大千世界是徒劳的。尤其在精神现象领域,本质主义的谬误更为明显。精神现象作为人的活动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不能以一个绝对的原则来统摄,不能以一般性来代替个性。以形而上学的方法来进行美学研究尤其不合理,因为审美是精神活动的最自由的形式,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种一般性原则。正因为形而上学的这两个根本错误,它才被现代哲学所批判,形而上学的方法论被现代哲学方法论取代。

      另一种哲学方法论是英美的经验主义的归纳的方法。在近代哲学中,受到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产生的经验主义哲学,它反对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和方法论原则,以归纳的方法取代推理的方法。归纳的方法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它在众多的事物和属性中,通过比较,寻找出共同的属性,从中发现本质的规律。比如,动物有许多种类,它们之间千差万别,但经过比较,把不同的属性筛选下去,留下共同点——有生命,这个共同点就是动物的本质属性。经验归纳的方法克服了形而上学的逻辑推演方法的独断论和本质主义,把研究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从而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但是经验归纳的方法也有其缺陷:首先是由于经验的局限性,它不能保证结论的普遍性、绝对性。例如我们可以从所观察到的100只乌鸦中得出乌鸦是黑色的结论,但不能保证第101只乌鸦是黑色的,更不能保证世界上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因此经验归纳方法不能得出普遍有效的结论。其次,经验归纳方法往往只能得到知性的结论,而知性只能把握具体的、有限的对象,不能上升为对存在的意义的把握,而哲学正是要达到这种超越性的把握。因此经验归纳可以成为经验科学的方法,但不能成为哲学的方法。在归纳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近代经验主义哲学体系,也形成了经验主义的美学体系,如休谟认为美不是对象的一种属性,而是某种形状在人心上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根源于“人心的特殊构造”。还有,博克分析了崇高的对象和崇高感以及优美的对象和美感,认为崇高的对象拥有巨大的形式,崇高感出于恐怖惊惧;优美的对象则拥有小巧的形式,美感出于爱欲。可以看出,经验主义美学屏弃了从抽象的观念出发的形而上学方法,而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进行归纳。他们的美学观点和结论是具体的,切合人们的审美经验。经验主义美学的历史贡献在于对形而上学美学的反拨,并开启了现代科学美学一派。但是,经验主义美学有很大的缺陷。建立在经验归纳基础上虽然可以总结出审美的一些特性,但对审美本质的界定却限于知性而流于表面化。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学科,审美作为生存和生存体验的形式具有超越的性质,它不能以知性来把握。因此,无论是经验主义的归纳方法还是理性主义的形而上学方法,都不能成为现代美学的方法论原则。

      三、现代西方美学和中国古典美学的方法论

      现代西方哲学、美学扬弃了传统的归纳或演绎的方法论,而转向了体验-理解的方法。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认为,传统的归纳、演绎方法和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是自然科学的方法,它建立在主客二元对立的基础上,把世界当成与主体隔绝的客体,不能真正地理解存在的意义。胡塞尔批评传统认识方法论是以自然科学为楷模的“对象化的思维”、“自然的思维”,它不能解决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伽达默尔开创的现代解释学继续批判自然科学方法论对人文科学的统治,认为解释学是先于自然科学方法的、更根本的关于“理解”的学科,它研究的目标是“先于现代科学并使之得以可能的东西”。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演绎推理的方法更受到了猛烈的批判。形而上学方法脱离人对世界的经验,臆测出实体、本体和第一因等概念,认为这些概念是一切事物的本源,企图从最普遍、绝对的概念推演出关于具体事物的结论,这是荒谬的。狄尔泰批评形而上学的观念不过是出于心灵的需要进行的构造,它的方法也是来自自然科学,不适用于精神科学,从此开启了反形而上学方法的新潮流,并导致形而上学传统的终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