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3)03-0085-04 美育”是历史的概念,它是1793年由德国诗人席勒首次提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传入我国。因此,近代美育在我国的发展已经一百多年。今天,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已经进入现代化的中期,正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了世界经贸组织(WTO),社会已经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教育面临着适应并服务于现代化的重任,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适应并服务于现代化的任务。特别是1999年6月第三次全教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从素质教育的高度给美育的作用以崭新的界定。但对美育作用的看法并来完全统一。不仅有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处于“首位”与“末位”之争,而且近来不断有论者发表美育从属于德育的观点。这就在实际上抹杀了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论断。 那么,为什么说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呢?主要是美育由其自身特点决定,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特殊的综合中介作用。甚至,美育的这种综合中介作用在当代显得愈加重要,成为沟通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桥梁,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四有”新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 关于美育的综合中介作用首先由德国美学家康德在其名著《判断力批判》中提出,康德认为美是真与善的桥梁。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进一步继承发挥了康德的观点。席勒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别无其他途径。”[1](P775) 下面,我从六个方面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美育的审美世界观培养作用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首先表现在,它主要不是具体的艺术技能的培养,而是一种审美的世界观的培养。也就是说,美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掌握艺术技能的具体艺术家,而是培养具有健康的审美态度的“生活的艺术家”。在这里,我们特别强调了“审美的态度”。所谓态度就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当前是人的素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方面。正如王义道教授2001年11月在香港召开的素质教育会上所说:“这种态度就是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以及自然和环境,具备对群体、社会、国家和世界的责任感。也可以说就是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王义道教授讲的非常正确,我要进一步发挥的是,在当前人类生存状态面临美化与非美化二律背反的形势下,确立健康的审美的世界观已经提到非常重要的本体的地位。 正如当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借用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所表达的哲理:“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2](P106)所谓“诗意地栖居”就是审美的生存,成为当代人类所追求的根本的存在方式。而在当代审美世界观已经成为主导性的世界观。迄今人类社会历经四种经济社会形态,不同经济社会形态有不同的主导性世界观。原始时代,主导性世界观是巫术世界观;农耕时代,主导性世界观是宗教世界观,基督教、佛教与伊斯兰敦都产生农耕时代;工业化的科技时代,主导性的世界观是(工具)理性世界观;当代,作为信息时代,主导性的世界观是审美的世界观。这种审美的世界观是一种排斥主客二分机械论的有机整体的世界观,也是一种主张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协调发展的生态世界观。其内涵包括人类应该审美的对待自然,摒弃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树立“人——自然——社会”系统发展的观点;审美地对待社会,摒弃人与人是兽性的自然主义理论与”他人是地狱”的灰暗理论,以高尚的人道主义的审美态度关爱社会与他人;审美地对待自身、改变人类较少关心自然更少关心自身心理的状况,做到身与心、意与情的和谐协调发展,培养提升人的情感力和文化品位,逐步进入审美的诗意生存。 二、美育的文化养成作用 许多理论家论述了美育所特有的文化养成怍用。这是因为,审美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文化的表现,因而美育是一种文化的文明的教育。也就是说,美育实际上是一种人性的教育,做人的教育。现在看,我们过去长期以来以认识论来解释审美是不全面的。因为,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审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理念的感性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等。这样,美育就只能是一种认知的或道德的教育,而没有其独立地位。其实,审美并不等同于认识,它实际上是人的一种本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因此,审美的研究应该由认识论转向存在论,审美决不是一般的认识或反映,如果仅仅局限于此,审美与美育就没有其独立的地位。审美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人性之所在,是人同动物的重要区别。 在美学史上,康德最早从自然的“人”到文化的人生成的角度,也就是由动物到人生成的角度来论述审美。他的《判断力批判》主要论述美如何成为知与意的桥梁,实际上是论述自然向人的生成,人如何由自然的人经过审美的中介成为文化的有道德的人。在这里,审美成为人的教化的关键环节。席勒也将审美看作人性的表现,是人同动物区别之所在。他说:“表明野人进入人性的那个现象是什么现象呢?不管我们对历史的探究深入到什么地步,这个现象在所有摆脱了动物状态的奴役生活的民族中都是一样的:对(艺术)假象的喜爱,对装饰与游戏的爱好。”[1](P779)他甚至还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3](P450)这就是说,一个人无论他学习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技能,如果他没有接受过审美教育,缺乏起码的感受美丑的能力,那他就不是一个有文化的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