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3)02-0097-07 从1986年刘晓波对李泽厚实践美学的群体理性主义立场提出质疑始,学术界对李泽厚实践哲学与美学的反思就从未中断过,且在许多方面已形成共识,成为20世纪晚期中国美学的重要理论收获,新世纪中国美学谋求新进的必要基础。本文欲在同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李泽厚实践哲学、美学的内在矛盾略作进一步申述。 一、群体理性与个体感性 感性与理性是德国古典哲学家们言说这个世界的最基本要件,协调此二者则成了德国古典哲学之基本主题。康德、席勒、黑格尔如此,李泽厚亦如此。 以理性主义指称李泽厚实践美学未为厚诬。我们看他的积淀说: 这种主体性的人性结构就是“理性的内化”(智力结构),“理性的凝聚”(意志结构)和“理性的积淀”(审美结构)。它们作为普遍形式是人类群体超生物族类的确证。它们落实在个体心理上,却是以创造性的心理功能而不断开拓和丰富自身而成为“自由直观”(以美启真)“自由意志”(以美储善)和自由感受(审美快乐)[1](P637)。 李泽厚将整个审美意识产生过程称之为“新感性”的建立过程,“感性”似乎成了中心语。其实不然,其义强调的是“新”感性,即不同于动物自然感性,而是其中积淀了人的群体理性社会内容的感性,理性与社会(群体)意识,仍是“新感性”或心理本体论、文化——心理结构论之核心内容。这里,表面看以感性、个体性、历史性落脚,是为它们张本,然实际上,感性、个体性、心理并非中心,并非要义,它们乃是理性、群体、历史的另一种呈现方式,核心仍是理性、群体与历史,只不过它们只是以感性、个体与心理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已。“积淀为”在此似可理解为“转化为”或“呈现为”,这有另一段话为证: 要研究理性的东西是怎样表现在感性中;社会的东西怎样表现在个体中;历史的东西怎么表现在心理中。后来我造了“积淀”这个词。“积淀”的意思,就是指把社会的、理性的、历史的东西累积沉淀为一种个体的、感性的、直观的东西,它是通过自然的人化的过程来实现的。我称之它为“新感性”,这就是我解释美感的基本途径[2](P386-387)。 在这里,理性始终是中心,是灵魂,不管是智力结构、意志结构,还是审美结构,九九归一,它们不过是理性不同形式的变相而已。 李泽厚为什么要于感性与理性二元中有所偏颇,偏向理性一端呢,这是因为: 看来是个体的具体的人的情欲、意志恰好是抽象的,不存在的,而看来似乎是抽象的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却恰好是具体的历史现实的。……康德、黑格尔早就指出:单独的个体是动物性,客观性、理性都来自群体社会。应该说作为动物,人的个体存在的价值、意义、独特性、丰富性并不存在,所有这些恰恰是人类历史的财富和产物。因此,哲学——伦理学所讲的个体的主体性不是那种动物性的个体,而刚好是作为社会群体的存在一员的个体[1](P155)。 换言之,理性立场源于群体本位立场。只有在人类群体的历史中,才可见到人类优越于动物的理性智慧,个体人类身上很难见到明显地优越于动物的理性,理性不过是社会性、群体性之别名,群体性、社会性是理性立场的根本依据。 如此一来,李泽厚实践美学的理性本位与群体本位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其中,又以群体本位为根本。那么,李泽厚为什么要坚持群体本位立场呢? 学术界喜以“实践美学”指称李泽厚美学,然李泽厚本人并不喜欢这一命名,而自称为“人类学本体论美学”,秘密正在这里。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并非实践一般,而只是对实践范畴的一种特殊描述,是一种人类学本体论的实践观。人类学视野是李泽厚哲学与美学提出与回答问题最根本的学理依据,是这一理论学术个性的根源,同时也是其有效性的明确边界。 李泽厚整个哲学美学理论体系均从一个命题开始:“自然的人化”,它得之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一命题用康德的说法,叫“人类如何可能”,而这,正是人类学主题的哲学表述。 人类学的对象是群体的人,其最小单位也是某一部族。人类学家关心的是人类群体的文化发生过程。虽然从逻辑上说,这群体正是由每个个体构成的。但是,人类学的这种群体本位立场导致其对个体感性生命之忽略,这并非人类学家智所不及,乃不得已也。 换言之,选择了人类学,也就选择了群体本位立场,群体本位与人类学是同义语,群体本位乃人类学之学术前提。 群体仍是一抽象概念,正如尚未得到任何具体规定的主体一样。人类如何可能,实际上是说人类是如何从动物界上升到一特殊的有文化创造的动物群体的?其所以能如此者为何?于是,人类学对人类历史的研究就具体地变成一种对人类的功能主义研究,它集中研究人类超越动物界的特殊能力、途径,即特殊功能。一言之,人类是靠什么脱离动物界的?靠生命冲动?靠生命欲望?这些动物也有。只能靠人的理性能力。换言之,理性才是支撑人类独特命运最重要的东西,只有理性能力、自由意志才可以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才可以使人类学家们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这才是哲学、人类学家心目中人性得以持存的东西,这也是东西方古典哲学得出的共同结论。故而,理性主义立场也就成了人类学的自然选择,成了人类学的基本主题与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