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本体、哲学本体及艺术本体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望衡,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学术月刊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审美本体与哲学本体、艺术本体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哲学本体解决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审美本体要回答的是审美是什么的问题,就审美的极致来说,它是境界。艺术本体回答的是艺术是什么的问题,艺术的本体是艺象。艺术虽然是审美的典范形式,但艺术不只是审美的,它还具有别的功能与要素,因此不能将审美本体等同于艺术本体。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本体论(ontology)在西方又称形而上学(metaphysies)。本体是中国的说法,西方用的概念是On或Being(注:参见余纪元:《亚里士多德论On》,《哲学研究》1995年第4期;赵敦华:《“是”、“在”、“有”的形而上学之辨》,《学人》第4辑。)。On或Being两个概念,在中国通常译为“在”、“存在”或“是”。“是”的含义较为复杂,只能取其表“存在”的意义。本体论的提法,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巴门尼德与亚里士多德,但真正作为一门学问来建立还应是法国哲学家克劳伯尔古斯的贡献。大体言之,本体论是研究事物存在的学问,也就是在论、有论、存在论。本体论研究的“在”,当然不是具体的在,而是超出形式的在本身。

      哲学、美学、艺术这是三门相关的人文科学,哲学有本体论是公认的,本体为何则意见很不一致。至于美学与艺术,有没有本体论目前还有争议,尤其是美学。笔者的观点是,美学与艺术必然有其本体论,哲学本体论、美学本体论、艺术本体论既相联系又有重要区别。

      一

      美学有没有本体论?有两个前提,一是人类有没有审美活动存在。这似乎是没有问题的,还没有人否定人类审美活动的存在;二是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研究什么,它能不能成立。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是有争议的。大体上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是研究的人类审美活动的学问;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是艺术的哲学;第三种意见则主张回到美学的创始人鲍姆嘉通,认为美学研究的是人类感性认识的完善。

      第一种意见表面看来是不错的,但有同义反复之嫌。第二种意见出自黑格尔。此说诚然也有道理,不过,笔者认为,它仍然不可取。美学固然要研究艺术,而且通常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如果说美学要研究艺术的哲学,那是没问题的,但说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那是将美学的研究范围大大地缩小了。美学其实不只是以艺术为研究对象,也以自然甚至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当然,它只取美学的角度。其次,研究的维度,也不只是哲学的,还有心理学的、社会学的,等等。严格讲来,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也不一定是美学的,它应将这些融化在内而变成为审美的。将艺术哲学作为美学的定义,虽然明确了,但必然导致两种结果:要么是将美学归之于艺术,要么将美学归之于哲学,实质是取消美学。第三种意见出自美学的创始人,自应特别重视。我认为,这个定义最有创造性也最可取的是将感性列入了科学研究的领域且以之建立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理性、意志、感性,恰好对应于人类三大价值——真、善、美。这个定义不妥之处是将美学归为认识论。美学所研究的人类的审美活动固然有认识,但绝不只是认识,它还有体验。而且主要是体验。鲍姆嘉通继承西方主客两分的哲学传统,片面地重视认识论,相对地忽视体验论,这是他的不足。如果将此定义加以修改成:美学是研究人类感性活动的完善及其心理体验的学科,我认为就很好。这个定义,突出了三个要点:第一是“感性活动”。美学的领域主要是人类的感性活动的领域,以区别于求真的认知活动与求善的伦理活动。诚然,人类的感性活动不是孤立的,其中必然有理性在,有意志在。但这正如求知的科学的领域主要是人类的理性领域也必然有感性存在一样,人类的任何一个精神活动领域都不是孤立的、纯粹的。将美学研究确立在感性领域,意义重大,这样美学就有一个自己的领域,这于美学学科的建立无疑十分重要。第二是“完善”。完善取自鲍姆嘉通,完善表示这是一个有价值的生命活动,一个完整的有逻辑(形象思维)可寻的过程。既如此,它就有规律性的东西在,它就有资格成为一个学科。第三是“心理体验”。这是对鲍氏定义最为重要的补充,强调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体验的,而不是认识的,当然不排斥认识,但认识只能是融化在体验之中。

      如果这个定义基本上可以成立,美学则可以成立。美学能够成立,就应该有它的本体论。

      美学无疑应将审美活动作为研究的对象。人类的审美活动固然很多,形形色色,几乎涉及人类各个领域,但它一定得有个本质的东西。这个本质的东西就是柏拉图试图寻找的“美本身”。柏拉图的探讨没有取得明确的结论,但柏拉图的探索是有重要意义的,他曾经检查过的美的定义都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柏拉图的错误是,他没有想到美是一个流动的范畴,它不能定于一尊。这正是美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地方。审美的本质具有流动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尽管如此,大体上确定审美的本质为何也不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虽然不能为美下个一成不变的定义,但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美的存在。只是这个存在不一定能用语言明确地说出来。站在个体的立场上,审美是个人的,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个体的精神享受,未必都有普遍性。但站在人类的立场上,审美应有普遍性。美学与别的学科一样,要研究人类某一方面共同的规律,但美学与别的学科之不同,就在于它也研究个体当下的审美感受,并且将它作为美学的基础。个体审美活动是群体审美活动的前提,从大量的个体审美活动中提炼出共同的规律正是美学的使命。

      美学本体论主要研究三个问题。一是审美活动的特点,二是审美活动的本质,三是审美活动的本源。这三个问题是相互联系但有所区别的。审美活动的特点是现象,它是审美活动本质的显现。审美活动的本质是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根本所在,是美学本体论的重点。作为理性把握的对象的美的本质,它只能是抽象的。这个本质虽然具有规定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仍然具有宽泛性、模糊性、不确定性、流动变异性。至于审美活动的本源,我认为不是美学本体论研究的重点,“源”含有原料、动力等多种意义,它在构成事物时,有的经过了化学作用,有的经过了物理作用,它们造成相对于源的质的改变。在目前有关美学本体的研究中,往往将审美的本源当成了审美的本质。

      如果这样来看问题,我们讨论美学有本体论,就有必要将问题细化:到底是在谈审美活动的特点,还是在谈审美活动的本质,亦或是在谈审美活动的来源。现在有关美学本体论的讨论,经常见到将这三个问题混淆。比如有人将审美的形象性说成是美的本质。其实,形象性只是审美活动的特点,不是审美活动的本质。再比如有人将自然人化看成是美的本质,其实,自然人化只是审美活动的本源之一,并不是审美活动的本质(注:参见拙著:《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