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之道的生命美学意蕴

作 者:

作者简介:
韩湖初(1938-),男,广西北海人,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原文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老子之道是指宇宙本体,包含广阔无边、永恒无穷的宇宙时空和它化生万物的无穷的生命力两方面的意义。从生命美学来说,它具有如下两方面意蕴:一是道赋予万物生命个性和成就了万物与世界之美,可见它是万物与美的本原;二是道的法则是“无为而无不为”:它化生、衣养万物并没有目的,但又成就了万物和世界之美,达到了目的。其中正包含了对美的重要规律——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理解。老子的上述认识源于我国远古先民对生命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1;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2)05-0060-07

      关于老子,是否确有其人?似乎疑云团团,至今仍有分歧。

      有学者指出:先秦道家的庄子和儒家的《礼记》以及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览》均载孔子曾问道于老子。尽管这些书籍均不早于战国后期,故尚可怀疑,但毕竟时间很近。相反,至今从中找不到反证。最有力的证据,一是战国后期的韩非写有《解老》和《喻老》,根据当时某人之书称“某子”的惯例,可知“老子”即指老子其人其书;二是据考证,诸子的庄、韩、荀和《国策》、《吕览》直接引老子言论共有十例,均与其书一致(注:黄瑞云:《老子本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7-121页。)。著名学者李学勤在《新发现简帛佚籍对学术史的影响》一文中指出:“老子楚苦县人,其学广被于楚,所以近年楚地所出战国至汉初简帛,道家著作特多,是不足为异的”(注: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页。)。新发现的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三引《老子》之言,亦与该书相合(注: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63-167页。)。可见老子其人不应否定。

      一、老子之道是指宇宙本体

      道是老子的哲学和美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和中心范畴。笔者认为,它包含丰富而深刻的生命美学意蕴,在我国古代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叶朗教授认为,中国古代美学史应该从老子开始,笔者深服其论。(注: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页。)

      关于老子之道,学术界向来歧义纷纭。笔者看来,原因一是老子之道比较抽象,不易理解;二是老子对道的表述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这就使后人有如盲人摸象,各执一端。故在此不妨先引两家之言,然后分析。高亨先生早在50年代根据老子对道的描述归纳其性质和特点有“十端”:一、“道为宇宙之母”(宇宙本体),二、“道体虚无”(不能具体地看见和捉摸),三、“道体为一”(道与体不可分),四、“道体至大”(空间无限),五、“道体长存而不变”(时间永恒),六、“道运循环而不息”(自己循环不息地运动,永无停止),七、“道施不穷”(对万物的给与无穷无尽),八、“道之体用是自然”(道体本身及其作用是自然而然),九、“道无为而无不为”(道自己没有目的,但又达到目的),十、“道不可名,不可说”(不能具体言说)。最后得出结论说:“唯有释为宇宙之母力,始符其义。”所谓“宇宙之母力”,即宇宙的生命力。(注:高亨:《重订老子正诂》,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3-6页。)叶朗则归结为五点:一、道是“原始混沌”,二、道“产生万物”,三、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四、道“自己运动”,五、道是“无”与“有”的统一(注: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25页。)。综合两家之言,道应是指宇宙本体。这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宇宙空间的无边无际(无限大,无限小)和时间的永恒无穷(无始无终);二是指宇宙蕴含无穷的生命力,其本性是化生万物,而化生万物的法则是自然,即无为而无不为。前者如高氏之四“道体至大”、之五“道体长存而不变”(由于道的体用是不分的,故叶氏没有说及宇宙的时空是可以理解的);后者如高氏之一“道为宇宙之母”、之七“道施不穷”、之八“道之体用是自然”、之九“道无为而无不为”,叶氏之二道“产生万物”、之三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之四道“自己运动”。由于宇宙的时空是万物生生不息的载体,离开了它宇宙所蕴含的无穷生命力也就无以显现;而没有万物的生生不息,宇宙的时空便成为空壳而失去意义。可见两者是体用关系,是相互为用、不可分开的,即高氏之三“道体为一”。如说:“道冲(通盅),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4章),是说宇宙的时空乃是道化生万物的载体,道是万物之宗,它化生万物永无穷尽(“渊兮”、“湛兮”是说空间上广阔无边,“不尽”是说时间上永无穷尽);又说“天长地久”,道“不自生,故能长生”(7章),即道永恒无穷,万物有生有死,它却没有生死(始终)。总之,道化生万物“绵绵若存,用之不勤”(6章),它“为天下母”(25章),“万物恃之以生”(34章),靠了它万物才能生生不息。老子还把宇宙比喻为大风箱:“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5章),意谓天地间元气流传,化生万物,永无穷尽。

      道化生万物的法则是“道法自然”(25章),即“无为而无不为”(37章)。意谓:道化生、衣养和成就了万物,却没有的自己的目的与作为,但最终成就了万物和世界之美,达到了目的。老子的这一思想包含对美的重要规律即规律与自由、目的与无目的关系的深刻理解(详下)。

      老子之道还有如下特点:(一)它自己永恒地运动,即叶氏之四道“自己运动”和高氏之六“道运循环而不息”。如说道“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25章),早在天地形成之前它已经独立存在,不停地自己运动,非外力所为。而且“象帝之先”(4章),否定为天帝所造,这是巨大的进步;(二)道不能具体感觉,却是真实的存在,是“有”与“无”的统一。此即叶氏之五,高氏之二“道体虚无”和之七“道施不穷”(化生万物永无穷尽)。老子把道描述得恍恍惚惚,不可捉摸,但又强调其中“有物”、“有精”,“甚真”、“有信”,是真实的存在。而且“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21章),即它自来就总揽万物之始(王弼注:“众甫,物之始也”)。一方面,“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67章),“不肖”就是不像具体事物,因此不能具体捉摸,所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微”(14章),可称为“无”;另一方面,道生万物,它无所不在:“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14章),又说“天下(或作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因此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三)道不可言说,却可以通过观察万物去体验、认识。此即高氏之十“道不可名,不可说”。由于道不能具体观察感觉,但又无所不在,故不可言说。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可言说者乃是具体事物而非“常道”即宇宙本体;又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1章),意谓懂得了无所不在的道(“常无”),就可观察到其微妙;从“常有”即万物的变化中可体会到道的作用。可见对道的体验、认识十分重要。(四)道的作用是相反相成,真善美与假丑恶相比较而存在。如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40章);又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行,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章),是说相反相成是道的动力,事物是相比较而存在,对立面是可以转化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也是如此。由于老子的美学思想是融于其哲学之中的,这些认识都与审美规律密切相通,因而也是老子美学思想的组成成分。

      从美学意义来说,老子把化生万物视为道的本性,其法则是自然即“无为而无不为”,正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生命美学思想:前者视宇宙本体道为万物与美的本原;后者则从对生命运动的观察体验中获得了对美的重要规律——必然与自由、合目的与合规律——的认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