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2002)03-0009-04 中国21世纪美学和文艺学建设的中心问题是方法问题。方法的选择有赖于观念的更新,方法的更新又是学科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必要工具。对旧有方法的检讨、审视和新方法的探索、选择非常紧迫。本文认为,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作为科学的方法,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研究中都是卓有成效的,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我们仍然要坚持。但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有效的,而不是普遍有效的,例如它是否适合美学领域的研究,就值得探讨。 一、从黑格尔到马克思——“逻辑和历史统一”方法的革命 黑格尔写的是意识发展史,强调意识在自我发展或提高的过程中,意识使他自身的现象与它的本质相同一:“作为意识的精神其目的就是要使得它的这个现象和它的本质同一。”[1](P11)意识逐渐摆脱它各个阶段的异化形式,回到自身,回到现象与本质同一的一个地点。这一过程就是在时间内去认识本质。精神在时间中的流动表明本质尚未找到,而寻找本质的任务是由逻辑——精神的思维形式来完成的。逻辑在寻找本质时必定是历史地寻找,而逻辑抓住本质时意味着历史的终点,亦即,在没有历史的地方,也就没有逻辑对本质的活动。历史呈现为逻辑的历史,逻辑也就是历史的逻辑。简言之,历史淹没于逻辑,二者同一。马克思首先批判了黑格尔纯粹思辨的历史观念;其次,认为范畴、概念作为思辨的产物,绝没有抛弃社会、历史层面的具体。所谓具体的整体、具体的范畴或概念是从直观和表象出发,又超越了直观和表象的更丰富、也更接近于本质的思维结果,从而,马克思扭转了黑格尔的偏向,把历史和逻辑,或说表象的具体和抽象的概念经过具体——抽象——具体的生成过程统一起来,并驻足于具有有血有肉的丰富内涵的抽象思维结果中。至于自在的社会、历史,则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它是客观的存在。逻辑不是历史,逻辑认识历史,认识历史的本质及规律;历史不是逻辑,历史是一种物质存在意义上的存在,它独立于意识之外。正因为马克思既强调逻辑性,因而人可以把握对象世界,可以认识自然、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又强调历史性,注意到概念之外鲜活的实在在思维中的本质还原,无疑是对黑格尔历史方法的革命。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了两种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即“抽象观念的演绎”和“具体规定的综合”。前者即从如“人口”这种抽象概念开始,经过抽象过程,由“混沌的表象”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2](2卷P18)“在最后的抽象中,一切事物都成为逻辑范畴”,以“房屋”为例,其抽象过程为:房屋→(材料和形式组成的)物体→空间→纯粹的量,结果,“房屋”的一切偶性均被抽掉,“房屋”成为“纯粹的量”,成为作为实体的逻辑范畴。一切存在物都归结为逻辑范畴,“因而整个现实世界都淹没在抽象世界之中。”[2](1卷P139)这就是宗教中各种神的出现,唯心主义哲学中理念的设定,旧唯物主义如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的规定,政治经济学中“分工、货币、价值”等纯粹范畴的形成及运用的基础。而“科学上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具体规定的综合”。“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虽然它是现实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2](2卷P18)这个“综合”过程也是一种抽象,但这种抽象因为是从现实事物的多样性出发的,因而其结果不是本质的、纯粹抽象的范畴,“决不是处于直观和表象之外或驾于其上而思维着的,自我产生着的概念的产物。……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此时,“实在主体仍然是在头脑之外保持它的独立性;……因此,就是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也必须始终作为前提浮现在表象面前。”[2](2卷P19)这就是马克思所谓思维着的头脑掌握世界的“专有的方式”。这种理论的把握方式从现实的多样规定性出发,综合出一个思维“整体”(而不是“范畴”),“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2](2卷P19)而抽象观念的演绎的方法是一种“宗教精神”的方法。 总起来看,马克思理论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宗教批判,哲学(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旧唯物主义)批判,英法政治经济学与德国国民经济学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阐述。他批判宗教塑造了神这一人自身的映像,以超人的绝对统治否定了人,否定了“自己的真正现实性”,造就了一个颠倒的世界;他批判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从意识、观念,从绝对意识这种纯粹精神的范畴出发,把世界说成是纯粹精神现象的表象,建造“天然”的世界秩序,实质上仍是以意识实体取代了神的宗教;旧唯物主义虽然主张宗教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但把人的本质绝对化,实质上沦为一种非历史的、以“人的本质”为神的唯心主义;旧的政治经济学或国民经济学如蒲鲁东以“观念次序”取代“历史次序”,同样是唯心主义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一言之,马克思所面对的是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种种变体,马克思的全部工作就是批判和否定形形色色唯心主义的神和观念,反对一切现存的秩序和体系,以思考的社会现实指向不断给理论思考重新定位,从而留给我们怀疑传统、批判固定观念、争取知识生产自由的批判精神。在方法上,马克思提出并实践着他解神论的唯物主义和批判的辩证法。如上所述,“神”包括宗教、哲学、经济学及现实社会中一切主观的、权威的、被宣布为“天然”力量的精神实体,它们统统都是唯心主义精神思辨的杜撰,是纯粹抽象的逻辑中纯粹抽象的范畴,它们都无视历史、现实,是唯心主义哲学为现存的一切秩序唱的颂歌,必须予以颠覆。(注:这一思想贯穿马克思理论和实践工作的一生,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及《资本论》中都有较集中的表述。) 恩格斯无疑是马克思的亲密伙伴和战友。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著作进行了整理,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恩格斯基本上误解或误释了马克思的思想,尤其是在思想体系和思维方法上,二者有本质的不同。如上所述,马克思是反对一切以本质化的概念为出发点来构建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而恩格斯则把马克思的思想本质化、体系化了,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以物质为本体的哲学,从而把马克思的思维唯心主义化了。这是苏联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来源。在美学上,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的方法就是从这一线索发展过来的。中国美学的发展史也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