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美学处于困境而难以解脱的重要表现是:各个学派都能指出其他学派存在的缺陷并作出有力的责难,但对于自己受责难的地方则辩护无力,修正无方,难以有根本的改观。这意味着各方都存有缺陷,不能成为完整、可靠的学说。而且,同迄今为止世界美学理论发展的情形大致一样,中国当代美学界的各个理论体系虽对美本质等基本问题作出了回答,并在某一点上似乎是合理的,但对复杂具体审美现象的解释仍是顾此失彼,不能一以贯之。这说明其理论思想是有问题的、难以成立的。在现有水平和行进方向上,再怎样长久地争论下去,也不会取得建设性的成就。要使美学研究摆脱困境、有所进展,就要透过表面的繁杂头绪,从根本上找到问题的要害之所在。 纵观目前中国当代美学界以新一代美学家为代表的各主要学派间的论争,可以发现,各学派尽管在体系、学说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却都认同“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看法(注:易中天:《走向“后实践美学”,还是“新实践美学”》,《学术月刊》2002年第1期。)。以人本质为整个美学理论的支点,这是中国当代美学最大的误区,也是它走入困境的起点。 中国当代美学论争的实质:逻辑起点不同而理论支点相同 当前论争中的各主要学派为了澄清自己的理论内容,证明自己学说的正确性,往往首先确定学说体系的逻辑起点,并把它当作理论阐释的“元点”。由此形成各学派之间的根本之争。但其实,这些逻辑起点还不是其理论体系的最根本之处。在此之前,还有一个更具根本性的理论支撑点,即关于如何寻求美本质或审美本质的一般看法或方法。只是在这种理论支点的基础之上,才沿不同方向形成了不同的逻辑起点。 中国当代美学现有理论支点的形成,主要是实践论美学的杰作。实践论美学针对着纯客观论的观点,对审美现象加以辨析,认为:美不是事物的自然属性,美必定与人有关。从这一基本事实出发,实践论美学进行了一系列貌似合理、实则大有问题的推导:既然美必定与人有关,显然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有关;美的本质是看不见的,人的本质则可以看见;于是,可以用人的本质来说明美的本质;最终直接地得出了“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看法。从而由可靠的、以事实为根据的着眼点,采用无事实根据的逻辑推论方法,沿着不可靠的方向建立起不可靠的理论支点。 这样的理论支点一旦建立,美学研究便变了味道并大大简单化了:人们“只要问一个问题就行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人成为人?或者说,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人获得了‘人的本质’?”(注:易中天:《走向“后实践美学”,还是“新实践美学”》。)以此为开端,中国当代美学中,美学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变成人学问题。“人本身成为美学的最大课题”(注:张玉能:《实践美学:超越传统的开放体系》,《云梦学刊》2000年第2期。)。各个学派纷纷在人学问题上极力发挥、充分展开,形成各不相同的人学观点。其争来争去,不过是在争论怎样认识人的本质。也正是出自对人本质的认识各不相同,才分别建立起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在美学上形成了不同学派间的对立。 实践论美学认为:使人成之为人并获得人的本质的,是劳动、实践;也是劳动、实践使自然事物获得了美本质。劳动、实践的结果是造成自由,所以人的本质是自由,美的本质也是自由。因而劳动、实践是其美学体系的逻辑起点。 后实践论美学接着实践论美学的思路继续引申,并且吸收了现代西方生存哲学及生命哲学思想。其中,超越美学的思路是:既然人的本质是自由,就要对自由的特性做出界定;自由的特性是超越,美的本质也即超越;劳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只是区别于动物的、有劳动能力的人”,即现实的人;而“人的最高本质是人的无限性,即追求自由的超越性”;从而“以生存为美学的逻辑起点,由生存的超越性推演出审美的超越本质”(注:杨春时:《新实践美学不能走出实践美学的困境》,《学术月刊》2002年第1期。)。 生命美学是同一思路,认为:“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存在着一种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同时又超越于实践活动的超越性的生命活动,它是最适合于人类天性的生命活动类型,也是生命的最高存在方式,然而又是一种理想性的生命活动方式,一种在现实中无法加以实现的生命活动方式,理想本性、第一需要是它的逻辑规定……而审美活动,正是这样一种人类现实社会中的理想活动。”(注:潘知常:《诗与思的对话》,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20页。) 这里,实践论美学与后实践论美学都以人本质为理论支点,也都以“自由”为核心概念。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实践论美学重视的是人之成为人的起点和原因,强调自由的获得过程及自由的基础阶段,认为自由性本身就是美本质;后实践论美学重视的则是人成为人之后的发展和理想,强调自由的意义和表现,以自由的高级阶段为根据,认为自由的充分展开的特性才是审美本质。 此外的其他各学派也纷纷向实践论美学的理论支点靠拢,普遍接受了这一理论前提,甚至连纯客观论的新一代美学家也说:“深深感到从整体上把握整个审美活动的本质,是解决整个美学问题的关键。这里讲的不是‘艺术的本质’、‘美的本质’,而是指人类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的本质。”(注:许明:《美的认识活动》,花城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可见,中国当代美学各主要学派之间尽管有理论体系之争、逻辑起点之争,却没有理论支点之争。以人本质来解说美本质,是各学派一致的立场和方法。正因如此,各论争学派无论怎样对立、怎样存有已被对方指出的致命缺陷,仍可找到与这一理论支点的联系;而只要找到这种联系,就可以在根基上找到继续存在的理由,其论争也就不可能分出胜负、决出正误。那么,被相互对立的不同学派所共同认可的这一理论支点,究竟有多少合理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