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41.4;I207.22 [文献标识码]A 在毛泽东一生的诗词创作中,其晚年诗词,既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指一种创作类型。开启这个学术话题,自然免不了要回答: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在什么情况下,以什么作品为标志进入了晚年时期?其晚年之作庞杂多样,其间有没有一条共有的内容理路和相通的创作意象?本文即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展开论述。 一 何谓诗人晚年? 划分诗人创作阶段的着眼点,常常有年龄、时代、人生遭遇、创作风格等不同角度。具体到毛泽东来说,如果单单从年龄上来划分其晚年创作,意思并不大。例如,是从1953年毛泽东岁入花甲算起,还是从进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1963年算起?这两种算法都很难在其诗词创作中找到主题、风格发生转变的标志。 当然,比较便当的划分,是从1957年反右或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算起,因为政治和社会背景的变化,常常成为文化时代的转折点,而这两场大的波折,确实标志着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的理论和实践,别离了凯歌行进的岁月,进入到曲折的即健康探索和错误决策交互出现的时期,并逐步发展为“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错误。所以,目前毛泽东研究界研究毛泽东晚年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说到他晚年的错误的时候,常常从1957年开始。 但是,具体到诗人的创作,政治划分似也不好代替艺术分野。诗人的政治思考和实践当然要影响到他的创作走向,但二者毕竟不完全是一回事情,诗风的转变同其政治思考和实践也并不总是迅速同步。更重要的是,诗人是用作品说话,谈论毛泽东晚年诗词,更贴切的划分,应该着眼于其题材、主题和风格的演变,包括挖掘作者在创作上特有的心态情结,提炼出其作品中一致或比较一致的思想倾向,寻找出作者着意思考和表达的题材内容,进而凸现其晚年作品的主要特征、主流形态。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无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纵观他在头十年的作品,无非是三类:一是咏赞开国气象,一是吟唱山水,一是歌颂建设。这三类作品,基本上呈现为一条理路,这就是在古今对比中突出今胜于昔,在神仙衬托中渲染人定胜天。整个诗风呈明朗开阔之势,给人光昌流丽的感觉。即使他1958年写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和1959年庐山会议前写的《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庐山》,其主题也都延续了今胜于昔和人定胜天的理路气象,抒发了对中国社会发生沧桑巨变的感受,同此前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浪淘沙·北戴河》、《七律·和周世钊同志》、《水调歌头·游泳》没有实质区别。 其中,《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庐山》似乎复杂一些。因为毛泽东在1959年9月1日给臧克家和徐迟的信中有个自解,说“全世界反动派从去年起,咒骂我们”,“我的这两首诗,也是答复那些忘八蛋的”。显然,这是诗人事后对自己作品的意义作的现实引申,反映了毛泽东在庐山会议后的心境和思路变化,而当初写作时是不可能有这些考虑的。因此不必拘泥于毛泽东的自解,把这两首作品纳入具有特定意向的晚年之作。 但是,毛泽东1959年9月的这个自解,却透露出他诗思走向转折的信息,在其用诗、写诗的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笔。在这以后,毛泽东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在“咒骂”和“答复”、挑战和应战、包围和突围的心理冲突中创作的。 如果比较浓缩地归纳一下毛泽东1959年以后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心境,我们不妨说:在意识形态上,他逐步陷入马列主义和修正主义相互对立和斗争的思维框架;在政治力量上,他逐步陷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相互对立和斗争的思维框架;在社会走势上,他逐步陷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互对立和斗争的思维框架。 这些挥之不去的思维框架,使晚年毛泽东总觉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掉进了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的重重包围之中,由此产生一种急迫的“突围”心路,他从1959年以后的许多决策和思路,似乎都可以比喻为冲破重围、寻求新途之举。如果说,从“防止和平演变”到“防修反修”,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属于冲破重围的思想武器的话,那么,在实践操作上,则是在经历中苏论战、反对“三风”(单干风、黑暗风、翻案风)、文艺批判(两个批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期的“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等局部战役之后,最终发展到进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一突破重围、另壁新途的“总决战”。正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在政治“突围”中一路拼搏的毛泽东,其思路决策渐渐从局部困顿走向了全局性迷误。 与此同时,这些政治“突围”的思路决策,也像一种强大的驱动器,把毛泽东晚年的诗兴和诗思逼进这样一条主题鲜明的通道:按自己的理解和意志,去揭示命运、突破包围、张扬斗志、掌握未来。这通道,也是一条“突围”心路,它划出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诗词创作以1959年为界的两个判然相别的时期。这条通道之所以主题鲜明,是因为它总是布满了政治忧虑、政治思考、政治判断、政治斗争、政治期待的符号标示。 毛泽东的晚年诗词,正是他以深沉的命运感和强烈的斗争意志,播撒在“突围”心路上枝藤般的思绪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