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三军(1950-),男,河北石家庄人,江苏淮阴工学院社科系教授。 淮阴工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原文出处: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内容提要:

毛泽东在组织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中,迈出了从湖南走向全国的第一步。在组织勤工俭学过程中,他接触了北京大学思想界诸多名流、学者和种种主义、思潮。在对各种主义、学说孜孜以求的探索中,在国内和湖南留法人员中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下,他迅速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03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A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03)03-0023-04

      1918年8月,为了筹备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毛泽东第一次走出湖南到达北京。此后,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急剧发展,在对各种学说、主义的纵横比较,反复探求中,在国内和赴法留学人员中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下,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作为一个年青的马克思主义者活跃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

      一、在组织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中,迈出了从湖南走向全国的第一步

      (一)留法勤工俭学为毛泽东等提供了“向外发展”的机遇

      新民学会刚成立时,会员首先面临的是“毕业后往何处去”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当他们决定,向外发展,走出湖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开展大规模的自由研究之际,1918年6月下旬,传来北京正在倡导青年留法勤工俭学的消息。毛泽东立即同何叔衡、肖子升、肖三、周世钊、蔡和森、李维汉等新民学会会员讨论留法勤工俭学问题。当时,湖南政局动荡不安,学生几至无学可求。新民学会的会员和省城学校许多进步青年渴望到外面去发展;不少家境贫寒的学子对这一消息更是欢欣鼓舞。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刚毕业的毛泽东及新民学会会员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向外发展的契机;为毛泽东走出湖南,走向全国,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二)为筹备勤工俭学工作第一次到达北京

      1918年8月,为了筹备留法勤工俭学,毛泽东第一次走出湖南到达北京。由于华法教育会准备工作不足,勤工俭学的人员不能马上离京赴法,招来不少怨言。毛泽东一边先把大家安顿下来,一边找人想办法。他与蔡和森等8人挤在三间狭小的房子里,人多炕窄,只能骈足而卧,合盖一床棉被。毛泽东说这是“隆然高炕,大被同眠”,生活得很清苦。毛泽东在杨昌济协助下,几经与蔡元培、李石曾联系,为暂时滞留在北京的湖南青年举办预备班。由于来得人多,并且北京的房租等生活费用较高,于是将预备班分设在北京、保定和蠡县三地。预备班的功课主要是法文,其次是为准备进工厂而设的制图、数学等科。当时,留法勤工俭学刚刚创议,为解决经费不足等问题,毛泽东建议先在北京开始勤工俭学。经他接洽,为大家在长辛店铁路工厂谋得半工半读的机会,每月挣三元钱伙食费,暂时解决了经济困难。

      由于毛泽东、蔡和森等的积极组织,到达北京准备赴法的湖南青年人数达四五十人,居全国之首,得到组织勤工俭学负责人的赞赏。为使勤工俭学工作顺利开展,毛泽东起草了一个留法勤工俭学计划,主要内容为:勤工俭学的意义;在国内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如初步学会法文,以减少在法的语言障碍;先派少数人到法国去预先布置等。华法教育会同意这个计划,并同意经新民学会讨论和推荐的肖子升作为先行人员赴法。为帮助肖筹集旅费,安顿家庭以及准备行李等,毛泽东四处忙碌奔走。新民学会会员罗学瓒当年10月16日在给祖父、叔祖父的家信中说:“毛润之此次在长沙招致学生来此,组织预备班,出力甚多。”

      (三)为送别赴法留学人员三赴上海

      1919年春天,湖南准备留法勤工俭学青年结束了半年预备班的学习,准备启程出国。3月12日,毛泽东为了给这批青年做赴法的准备,离开北京前往上海,于17日、31日两次送别了赴法的肖子升等人。7月初,他同何叔衡、熊楚雄等,在长沙送别徐特立等18人经武汉、上海赴法。12月中旬,毛泽东又从武汉绕道上海为留法勤工俭学的蔡和森、向警予、蔡畅、蔡母(葛健豪)等送行。

      1920年5月5日,毛泽东第三次到达上海,8日同新民学会会员肖三等旅沪新民学会会员,为欢送即将赴法的陈赞周等会员,在上海半淞园召开送别会。11日与在沪会友送陈赞周等人赴法。在上海期间,毛泽东为筹集勤工俭学及组织革命活动一笔数额较大的款项,找章士钊帮助。章士钊热情相助,发动社会各界名流捐款,共筹集两万银元,这笔经费为毛泽东帮了大忙。

      为了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以及此后发动湖南五四运动、驱张运动,创办《湘江评论》等活动,毛泽东频繁奔波于京、湘、沪之间。他在谈到这一段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时说:“我的生活实在太劳了,怀中先生在时,曾屡劝我要节劳,要多休息,但我总不能信他的话。”工作学习起来,“常常接连三四点钟不休息,甚或夜以继日,并非乐此不疲,实是疲而不舍。”[2](P72-73)在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中,毛泽东迈出了从湖南走向全国的第一步。这期间,他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充分展示了卓越的组织、领导水平以及社交等方面的能力,为尔后领导湖南和全国更大规模的运动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在组织勤工俭学过程中,接触了北大思想界诸多名流、学者和种种主义、思潮,对毛泽东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在北大广泛接触各类人物,涉猎各种主义

      在京组织勤工俭学期间,毛泽东为解决生计、落脚问题,经杨昌济介绍到李大钊主持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毛泽东充分利用和李大钊一起工作的方便条件,及时阅读了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最早地具体地了解十月革命,接触马克思主义。他时常向李大钊请教,并参加李大钊组织的学生研讨各种新思潮的活动。当时,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学说刚刚受到社会的关注,李大钊又是中国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李大钊的言论和行动自然更给他以最直接的影响,使他开始“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2](P131-132)在京期间,毛泽东还认识了仰慕已久的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陈独秀,从此架起了毛泽东与陈独秀直接交往的桥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