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坚持政治与经济的辩证统一观

——毛泽东、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一个重大问题的探索

作 者:
梁柱 

作者简介:
梁柱 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原文出处:
马克思主义研究

内容提要:

政治与经济的辩证统一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毛泽东和邓小平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坚持这一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丰富和发展了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理论和实践上正确把握政治和经济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党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和曲折发展的历程。其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主要包括:实现政治和经济的辩证统一,关键是党要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斗争问题;要正确处理物质利益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全面、准确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沿着正确轨道前进的重要保证,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与经济辩证统一观在新时期的运用和发展。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03 年 05 期

字号:

      正确处理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是涉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性的一个重大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的实践表明,政治与经济的辩证统一,作为一个客观法则存在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任何把它们割裂开来,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观点和做法,都会给实际生活造成重大的损害。今天,在我们已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和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尤其显得重要和突出。因此,深入探讨毛泽东、邓小平对这一重大课题的探索及其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与经济统一观的坚持和丰富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十分强调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在最艰难的革命战争年代,他在1933年的《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文中,就强调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革命战争这一最大的政治,同时他又指明,如果不进行经济建设,不改善群众的生活,革命战争的物质条件就不能有保障,人民在长期战争中就会感觉疲惫,就会影响到工农联盟这一个基本路线。而在经济建设中,他又强调要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水平,这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同样有极大的重要性。(参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126页)全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从巩固和发展革命成果的政治高度上,提出恢复和发展生产是接管城市后的中心工作,提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任务。1955年,他又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重要思想。1958年,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提上日程的时候,毛泽东明确指出:“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年年如此,永远如此”。“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为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03页)虽然这个时期在处理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上有过严重失误,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但毛泽东阐明的政治和经济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在这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政治和经济的辩证统一观。他领导全党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后,明确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同时,邓小平指出:“改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力就大多了。到什么时候都要讲政治”(《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6页)。当20世纪80年代在思想战线上一度出现右的、软弱涣散的倾向时,他一再强调要“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同上书,第48页)。他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最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同上书,第306页)他要求全党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毛泽东、邓小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都对政治和经济辩证统一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一个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深入思考,它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首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时候,“首先是把重点放在从基本经济事实中引出政治的、法的和其他意识形态的观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6页)。从而确立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同时,他们又指出:“经济运动会为自己开辟道路,但是它也必定要经受它自己所确立的并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治运动的反作用,即国家权力的以及和它同时产生的反对派的运动的反作用”(同上书,第701页)这就进一步确立了政治和经济相互作用的观点。上述原理告诉我们:其一,当旧的生产关系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的时候,人们进行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革命和改变上层建筑的政治革命,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并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基础之后,就要把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放在首要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坚持了马恩的上述观点,也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9页)在他们看来,只有大大发展生产力,有着比旧制度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获得巩固新制度所需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才能最终战胜旧世界。

      列宁根据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实践经验,对政治的含义作出了新的概括:一方面是原来意义上的,即作为各阶级之间斗争的政治;另一方面则指“从事国家建设的政治”。他指出,无产阶级统治获得巩固以后,就要把“斗争的重心逐渐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并使之成为“主要的政治”(《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页)。这就明确地把经济建设提到政治的高度上,作为一项最主要的政治任务,这就是列宁所强调的要“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经济方面的政治”这一概念的提出,无疑是对无产阶级政治内涵的深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