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号]B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13(2003)01-0117-06 思维是人类的共同特点,它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能动地反映客观实在,同时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实在。人们如果离开理性思维,便无从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更不可能改造客观世界。而科学的思维恰恰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通向真理的有效工具和桥梁。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之所以能在艰苦漫长的革命岁月中表现出一位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得心应手的斗争艺术和驾驭全局的领导才能,其中一个基本因素便是他掌握着丰富的科学思维。毛泽东思维是以毛泽东为代表,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南的认识方式,是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以现代化科技为契机,全方位、多角度,灵活、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实践,对思维的科学化、现代化、理性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形势下,审视毛泽东思维,对于构建新时期的科学思维体系,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不但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思维的内容 思维的内容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主观反映。毛泽东常常想人所不想,思人所不思,其思维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外交等各个领域,但归结起来其核心部分如下: (一)民族独立和解放 毛泽东自投身革命以来,就一直视中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为己任,为中国的独立和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 毛泽东是在辛亥革命十年之后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之一而登上历史舞台的。当时,中华民族正值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黑暗统治,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毛泽东对此也深有体会,立志要拯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社会形态及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作了深入分析,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动力,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战略,制定了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开辟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毛泽东领导下,缔造了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一支人民军队,一条统一战线,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斗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建国后,毛泽东坚决维护新中国的独立主权,不屈服超级大国和霸权主义的压力,同一切反华、反共势力作坚决的斗争,使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及时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在毛泽东头脑中涌现的尽是如何从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他借鉴马列理论和苏联的经验教训,拟出了自己的思路:大约用15到20年完成过渡,首先实现工业化。然而,短短的三年恢复,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毛泽东大为振奋,随即他提出了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在过渡步骤和形式上进行了创造性突破,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顺利地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 (三)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开始思考这样一个全新的问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从此,毛泽东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上。 毛泽东以苏联为前车之鉴,于1956年4月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了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的思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同年9月,他在“八大”上提出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基本思想。后来,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随后,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系统阐述了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他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建立经济结构和体制方面,形成了一些新的思路。1958年前后,东欧的动乱波及国内,毛泽东随即警觉起来,并把注意力转向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的失误随即扩展到经济工作中,毛泽东力避苏联弊端,另辟蹊径,但急于求成致使他的探索陷入了超阶级的空想之中。当时,毛泽东已觉察到“大跃进”的弊端,并力图纠偏,自我调整,1962年还强调把探索的方向调整到遵循客观规律上来。但是,毛泽东并不承认是其指导思想的错误,未能从根本上触动空想因素,这为“文革”的爆发播下种子。在以超越阶级的空想和阶级斗争为纲的双重变奏下,毛泽东的探索步入了“破”与“立”的极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考和探索历经坎坷,交织正确与失误、现实与空想,给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二、毛泽东思维的基本特征 毛泽东思维方式多姿多彩,不拘一格,在这些灿烂秀丽的思维景观中,又以辩证思维为基础,幻化出一个个朴素紧密联系的具体的思维,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思维网络。它既有现代思维的风范,又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处处闪耀着科学思维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