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79(2003)01-0021-04 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分析、研究和处理经济建设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时,体现出丰富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毛泽东的这些思想既具有经济实际的内容和特色,又具有哲学理论的思辨性和辩证性,这两方面的结合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毛泽东在领导经济建设中的这些哲学思想主要寓含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他在研究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毛泽东在领导经济建设中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对范畴,即目标(目的)和手段、现实和可能、必然和自由。 一、目标和手段是毛泽东制订经济发展规划时经常运用的哲学范畴 目标是人们的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其特性是目标先于实践活动。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也有其奋斗目标。当然这一目标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早在建国之前,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就指出:中国工人阶级要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953年制订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经毛泽东审订的《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在解释工业化时指出,要“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1954年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思想提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国防现代化。这是我们党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最早表述。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提出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60年初,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于“四个现代化”的表述是:“我们要建立一个富强的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注:郑德荣等主编《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下卷,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第139页。)在1964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们一定要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的奋斗目标。 手段是为了达到目标而采取的一切措施的总和。其中包括方法、道路、技巧、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等。 毛泽东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制订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其中手段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对此问题讲得非常清楚,他说:“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21页。)具体说来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调动国内的一切力量和积极因素。什么是国内的积极因素?毛泽东讲,“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同上书)这也就是说,工人和农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要调动工人和农民的积极性,就必须关心群众生活,给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毛泽东说:“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38页。)但是我们在调动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基础上组织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往往采取革命战争年代那种暴风骤雨式的群众运动的形式,例如大跃进中的大炼钢铁运动,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在注重调动工人和农民积极性的同时,还必须重视调动知识分子、科技专业人才的积极性。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和主导力量,没有他们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客观地讲,广大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当时我党对知识分子采取的是“团结、改造、利用”的政策,认为他们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特别是反右斗争扩大化,把许多有才能的知识分子打成了右派,使他们的才能和智慧在当时受到压抑和浪费,没有变成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二是学习外国,特别是学习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我们不可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又与我国毗邻,当时他们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给予了无私的援助。同时苏联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其中最主要的是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而我们党搞社会主义建设则是从事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自己没有经验,只有学习和借鉴苏联的经验,甚至照搬苏联的具体作法。正如薄一波同志指出的:“从1953年开始,在苏联帮助下,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成绩卓著,举世瞩目。但是,同社会主义改造比较起来,在建设方面我们自己的创造比较少,农业方面、商业方面比较好一点,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计划管理、金融、统计等方面,基本是照搬苏联的,这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471页。)可是到后来苏联在经济建设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鉴。”(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20-721页。)这样,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和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