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选择和拓展

作 者:
吕健 

作者简介:
吕健(1968- ),女,辽宁大连人,沈阳航空工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研究。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社会科学系,辽宁 沈阳 110034

原文出处: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实现现代化构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主题,毛泽东通过对中国现代化路径、整体目标、发展战略和战略步骤的探索与选择,开启和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03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51(2003)02-0109-04

      实现现代化,走向民族复兴,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的梦想和追求,是鸦片战争后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旋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中国国情的思考,选择了一条中国通向现代化的现实可行之道路,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拓展,为邓小平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铺垫了基石。

      一、关于现代化的内涵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嬗变,它标志着人类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轨的过程。1688年的英国革命拉开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即现代化的序幕。现代化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工艺技术的进步,它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转轨过程中文明结构的重新塑造,是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诸层面在内的全方位转型。

      从发展类型看,现代化一般可分为“早发内生型”和“后发外生型”两类。所谓“早发内生型”现代化是指,某一民族或国家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因素源于本社会内部,是其自身历史的绵延。西欧、北美的现代化属于这种类型,这些国家的现代化早在16-17世纪就开始起步。所谓“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是指,某一民族和国家现代化最初的诱发和刺激因素主要源于外部世界的生存挑战和现代化的示范效应。毫无疑问,中国属于“后发外生型”国家,中国历史的内部因素与西方世界的霸权威胁和文明示范共同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反映类型与历史走向。

      二、关于中国现代化路径的选择

      自从1842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中国一步步地被纳入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到1895年再败于日本之后,中国便完全进入一个以西方政治和文化霸权为主导的时代。面对处于强势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中国传统的政治秩序和价值观念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的思想文化也进入了一个蜕变期,从此中国政治领域和思想领域的斗争便围绕着迎拒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这一中心问题而展开。

      从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倡导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活动,到主张君主立宪的维新变法,再到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辛亥革命,虽然方式不同,目的则都是为了在中国确立起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从而把中国引向富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由于都是被动式的仿效,没有触动中国传统思想和传统社会框架,都没有取得成功。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选择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是不可能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正当中国人感到茫然、困惑之时,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在列宁的领导下,迅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苏俄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走向现代化的新式道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现代化发生危机和负面效应的情况下出现的,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积极扬弃。因此,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道路的艰难探索时,世界现代化大局为中国提供了两种现代化路径:一是封建社会经由资产阶级革命向资本主义现代化进行;一是封建的或半封建的社会经由无产阶级革命和工业化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

      十月革命的成功为中国指示了另一个方向,使中国的先进分子认识到,“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奈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1](P6)毛泽东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选择了“走俄国人之路”,毛泽东的选择是代表中华民族选择了历史留给中国的唯一可能开拓出一个空间的方向,为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作好了起跑准备。

      社会主义方向不可动摇,然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俄国人的路”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特殊的问题,即通过什么途径向这个方向前进,用什么形式去实现这个方向。毛泽东自觉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2](P534),这就深刻地把握了“俄国式的革命”和中国国情之间的辨证关系,从而在历史必然与民族价值目标之间的张力中探寻到通向现代化的现实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被支配状况中解放出来,获得了现代化的独立自主发展权。其次,通过革命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新中国,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工业化扫清了道路,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制度的基础。

      毛泽东领导中国的无产阶级,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后,迅速将新民主主义革命导向“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革命。在毛泽东看来,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他明确提出:“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后,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是不清楚的。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3](P373)未来的中国既是现代化的,又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毛泽东之所以强调中国的现代化方向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除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允许中国作为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当时世界已处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社会主义蓬勃兴起之时。这种导向实质是跨越了资本主义在中国充分发展阶段而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现代化树起了新的里程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