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369(2002)03-0037-04 幽默,是一种语言风格,也是一种个性特征。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哪里有幽默,哪里就有活跃乐观的气氛。从人格心理学看,幽默接近人的气质,或者说,是气质的外显。但幽默在某种程度上又与人的性格、智慧和才华有关。大凡性格豁达、才华横溢之人,必然有一种幽默气质。 毛泽东就有着特定的幽默气质。所有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和接近过毛泽东的人都感受到这一点,所有的毛泽东传记作者都注意到这一点。由于人的气质与个性差异,不同的人的幽默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就拿第一代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来说吧,根据记实材料,周恩来与陈毅也比较幽默。但周恩来的幽默中带有严谨,表现出较为含蓄的风趣,它引发的是轻松、融洽和会心的微笑与遵敬;陈毅的幽默中带有豪爽,也更有强度,引发的是开怀大笑,促成一种开放的、无拘无束的交际气氛。相比之下,毛泽东的幽默则更复杂、更富个性和更有人格魅力。综合研究各方面的资料,毛泽东幽默具有以下个性特征。 一、热情诚恳 善解人意 有的人虽然说话幽默,但缺乏热诚,不大理会对方的感受,语气中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藐视、嘲弄、盛气凌人或自我优越感等。严格讲起来,这不是幽默,至少不是善意的幽默,而应该称作菲薄、轻蔑、奚落、揶揄之类。这种态度和方法是绝对营造不出轻松愉快的人际气氛的,更不可能建立和发展友谊。毛泽东的幽默全然不是这样。作为领袖,毛泽东与下级干部、党外朋友、身边警卫、服务人员和士农工商基本群众有着广泛的接触和交谈,有许多妙趣横生的随意幽默。他有时开怀大笑,有时浅笑怡然,洋溢着诚恳与热情,却从来不曾嘲笑过他人的低下和表现自己的优越,没有恶意,没有低级的打诨戏谑,没有暗含的嘲讽,没有虚情假意的笑声堆集,有的只是热诚、谦虚和理解,是爱与尊重,是平等的轻松而富有情趣的交流。 1947年,解放军转战陕北。一天夜里,毛泽东(当时化名李德胜)所在的昆仑纵队来到田次湾,十几个同志与毛泽东挤在一个窑洞里睡。房东大嫂不安地说:“这窑洞太小了,地方太小了,对不起首长了。”毛泽东依着大嫂说话的节律和道:“我们的队伍太多了,人马太多了,对不住大嫂了。”一句话说得大嫂和同志们哈哈大笑。热诚的幽默不仅使大嫂的不安烟消云散,而且加深了军民感情。这里丝毫没有作为领袖的个人优越感,有的只是对群众的爱、尊重与平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邀请他当年在长沙读书的老师符定一、张干等人到中南海家中作客。女儿李敏、李讷放学回家,毛泽东高兴地向她们介绍客人:“你们说你们的老师好,我的老师也很好。”并要女儿们叫他们“太老师”。亲切的幽默,使满屋子洋溢着轻松愉快的笑声。 毛泽东幽默的这一个性特征出自他的人格修养和他的人民观。翻阅毛泽东早期文稿,多处记有“不虚伪”、“诚恳”、“实意做人”等修身要求。这些要求后来又成为新民学会的宗旨和新会员的入会条件。1921年1月28日,毛泽东就这方面批评了会友彭璜并表明自己奉行诚恳待人的原则。[1]随着马克思主义观的确立,毛泽东确立起“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和“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人民观,更加自觉地以“恭谨勤劳”的态度对待人民。他首倡“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大众的“牛”。1976年逝世前,他在病榻上几乎一字不差地重复44年前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表述的观点:“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他还另外加了三个字:“包括我”。[2]有这样一种人格观和人民观的人,会自然而然流露出热情诚恳、善解人意的幽默。 二、即兴机智 才华横溢 人总是喜欢与谈吐不俗者交往,因此许多人都希望自己有幽默感。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许多幽默,或事前设计,为幽默而幽默;或拾人牙慧,其中不乏硬充幽默的猥亵笑话。虽然有时也能哗众取宠,现场博得一笑,但整体格调较低,给人的感受多少有点像滑稽演员的插科打诨。毛泽东的幽默全然不是这样,而是一种高水平的幽默。 1946年重庆谈判期间,张澜先生以“民盟”名义,在号称“民主之家”的特园宴请毛泽东一行。毛泽东一进门便看着“民主之家”的牌匾风趣地说:“这是‘民主之家’,我也回到家了。”一句“民主之家”说得大家开怀大笑,一句“回到了家”,宾主成了“一家人”,[3]毛泽东质朴自然的即兴幽默,营造了“肝胆相照,患难与共”的朋友关系。 1975年,广安门医院眼科大夫唐由之给毛泽东治病。唐由之很紧张。毛泽东亲切地询问姓名。听到“唐由之”三字,他立刻说:“这个名字好,你的父亲一定是位读书人,他可能读了鲁迅先生的诗,为你取了这个‘由之’的名字。”说罢,他便抑扬顿挫、富有感情地背诵了鲁迅先生悼杨铨的诗句:“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并亲笔写下这首诗赠给唐大夫。毛泽东以他才华横溢的即兴幽默,消除了唐由之的紧张,建立了亲切和谐、轻松愉快的医患关系。